马继春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辽宁沈阳 110015)
古典音乐语言内涵美的演奏分析
马继春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辽宁沈阳 110015)
古典音乐是一门语言,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这门语言包含着的内涵美世代继承与发展。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关键是理解与诠释这门语言的价值并扩大古典音乐的影响和表现力,使古典音乐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音乐语言;内涵美;二度创作
音乐的形式,就是其具体的音响运动,对于这种音响,通常用“音乐语言”加以表示,作为一种现象,音乐是以音乐语言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古典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人类感情的共通语言,不分国界与民族,不受区域与时代限制。古典音乐在声音的组成要素中都有逻辑存在,即每种要素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律。当各种要素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时,体现了古典音乐这一音乐语言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规律。对于演奏家要理解一个动机、乐句、乐段,描述它代表意义的传递,古典音乐是不同时代作曲家意识活动、体验同现实之间联系的一种语言,创造了人的某种信息,可以传达意义,是创作者采用这一时代、环境所决定的音乐手段表现出来。一部作品通过独特的手段实现了将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意向,无论接受者们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如果一个社会中巴赫的音乐多少是为人所知,他的《受难乐》在这一社会时代可以蕴涵着什么样的内容,那么巴赫的《受难乐》就获得了自己的意义。音乐本身是无生命的,可是它具有情感表现力,音乐创作反应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作曲家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表现力,单纯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并且能对每部作品音符的位置和关系做详尽的技术描述,这样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情感反应的表现特点,仅仅把音乐表现归功于外在形式而没有情感反应,就像是盲人精悉使用色彩一样。古典音乐中演奏家表达出的情感交流,是联系作曲家和听众的纽带。
古典音乐是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在抽象化形式中,用音色、色彩等描述空间和体积,速度、调性等抽象出来,还原成具体意向,甚至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内涵。形式、体裁与乐曲特征的说明,存在暗示、启示着内容,交响曲中快、慢、小快板、快的乐章次序组成,意味着起承转合的一个过程。不同主题的感情色调及其发展变化对应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如柔版总表现为感情的深刻抒发,回旋曲意味着欢快或风俗性的主题与其他对比主题的交替。古典音乐不仅仅能用语言表达具体意向,甚至高度象征性的观念,如善与恶,美与丑,命运与人间等内涵,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更为多义与微妙,更富有哲理性思维。
同文学家创作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相似,作曲家对音乐语言的偏好形成了个人风格的重要标志。肖邦的旋律与同时期作曲家的旋律有着明显的差异,勃拉姆斯(1833—1897)与瓦格纳(1813—1883)都出生于浪漫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在音乐语言上的差异却判若隔世,音乐语言的偏好是作曲家个人风格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贝多芬宏大的英雄主义气概与执着的理想主义精神,舒伯特的作品却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忧郁和悲伤;充满了纯正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宽广、柔情、温暖,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则刚烈、压抑、直率……如果要表现悲伤的情绪,音乐语言要素就要有这些特征:旋律进行要尽量突出下行,音区相对较低。速度缓慢等。音乐语言对于结构安排的张弛、强弱、快慢等自然会引起不同的理解,即使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欧洲交响曲的中国农民,会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几小节体验到紧张、震撼、威胁的感觉,这也是古典音乐成为世界语言的一个原因。
古典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究竟包含什么价值让这门语言世代传承下来?音乐是满足人的需要、传达人的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手段,主体需求通过感受与情感体验,得到需求与音乐价值的实现。音乐的价值建立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作品的满足精神需求的关系之中。演奏家通过乐音运动的形式与人们的欣赏活动发生联系,音乐与人们的直接交往是音响形式,其中的内涵靠主体经验获得。古典音乐强烈地唤起情感的反应,所选择的音乐语言是创作作曲家所经验的情感的高级表达。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它通过结构、旋律、和声、复调直接呈现出来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调和对比等形式上的价值,是外在的价值,而蕴含在这些形式之中的宗教的和道德的内容是这部作品内在的价值。所以说古典音乐既有形式美让人听觉愉快、发挥想象力并充满期待,又具备内含美对人类各种情绪需要的满足、调节,使人获得精神解放、体验情感的升华。优秀的演奏家正确诠释一部作品,对音乐内涵美的理解必不可少。
古典音乐中,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语言描写的内容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绪的交汇于融合之处,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古典音乐语言可使人们的内心世界互相沟通,在共鸣中个体的心灵与整个人类的心灵交融,冲破与外界的隔离,使人类心灵获得充实与慰藉。古典音乐蕴含于深层的内涵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古典音乐使人超越精神与物质的束缚与限制,超越现实世界的矛盾与痛苦,超越小我的得失与宠辱。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不安和紧张等情绪在古典音乐语言的抚慰下得到调节,精神能量消耗减少,不平衡的心态趋于平衡。古典音乐情感的语言不但使精神上的超越,而且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在美的体验中升华到完美境界。勋伯格《净化之夜》中所包含的对罪孽宽恕的人情道德,肖邦《G小调叙事曲》中所包含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道德,音乐中的善、荣誉和正义等道德内容,通过优美、和谐以及富有崇高境界的音响表现出来,道德总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人们由于美而追求善,认识善并从审美上认清恶的丑陋面目而摒弃它。
古典音乐具有悦耳动听性和使人宁静性,西方音乐的艺术核心,从文艺复兴开始后就是如此,对于巴洛克歌剧来说,圆满的结局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古典奏鸣曲而言,从黑暗上升为光明是不可或缺的;而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交响曲则进入了更高一级的、更加绝妙的美好的世界。这些形式美较集中地体现了科学美的规律,揭示大自然内在科学的统一、和谐与简洁。古典音乐在提出不平衡、解决不平衡的过程中,反映宇宙及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规律、平衡与不平衡的循环。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奋斗、满足,再奋斗、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音乐也具有人的这种特征。任何一种乐曲中都包含着一种不断地离开基调向其他调子转换的过程……然而不管这种偏离走得多远,最终总要回到原来的基调……作曲家揭示了内在世界的本质,用一种理智所无法理解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奥的学问”。①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普遍的思想行为,古典音乐中包含的真善美使它历代传承下来。追求真理,是为了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利于改造世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特别是改善物质生活。追求道德完善,是为了获得人自身心灵与行为的合理规范,以利于心灵和谐、社会和谐,宗教和伦理都是倡导道德完善的典型。追求感性完善,是为了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以利于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在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升华的同时,体现身心和谐的人性。古典音乐中承载着真与善的内涵,并有美的感性形式予以配合,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没有表演这一环节,音乐作品只剩下乐音符号系列,仿佛被抽去了灵魂。作曲家写成乐谱形式的作品虽然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想象体验,并将这些抽象为符号的音乐语言记录下来,但无论多详尽的乐谱,都无法非常精确地记录事物运动的内在精神、非常确切的体现人类情感运动的细致变化、以及感情性质与感情色彩的微妙差异,符号难以完全展现作曲家生动的精神创造,这些未完成的状态为表演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二度创作就是表演者自己对乐曲的一种独特认识和理解,基于这种理解,表演者在将乐曲具体化为声音之时,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图使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做适当的变化以表现对这部乐曲的理解。速度的细微差别,音色的变化以及乐句的分句、发声法的变化等,演奏家在尊重作曲家的每一个细节要求下,使得音乐作品语言得到介绍、传播和完善,从而使得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音乐家演奏作品要求既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能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在语言中,记录是比较忠实的,再变为口语也不会改变,如有相差,就是读者可以适当控制口语的速度、音色和感情色调,而在音乐中,记录不可能完全忠实,只能基本上保持其音高、音强、音色、音值和速度,同样,演奏家也可以赋予其某种感情色彩。美国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维茨说过:“成功的演奏必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假如演奏者的自我独占上风,演奏会被看作没有遵照作曲家的风格,或者更糟,被认为是过分的偏执;如果演奏家本人的意图太少,演奏又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个性和学究气了。”“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地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②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统一,是表演者追求的要旨,然而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表演者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时代的表演者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解释和表演作品,为古典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从这些经典音乐语言中发现从未被注意过的积极因素和美的韵味,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和补充。音乐家对音乐语言的二度创作既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一面,在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古典音乐语言代代相辅相成。
任何音乐表演都是以把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为目的的,许多著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非常重视和听众的联系,善于倾听来自听众的呼声。演奏家朗朗不但善于结合作品历史性和新的时代的协调,还迎合了听众的口味,在钢琴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表演元素,音乐表演者担负培养听众艺术鉴赏力,提高他们音乐审美水平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音乐表演者是美的艺术的创造者,一方面考虑听众的爱好和需求,另一方面也有责任丰富和扩大音乐表演曲目,不断拓宽听众的音乐审美领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古典音乐语言的美沁入千千万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心地变得更高尚纯洁,使人们由于有了古典音乐而感到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音乐是一门语言,而古典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不受时代限制历代传承,其内涵与人类追求真善美不谋而合,用古典音乐语言交流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演奏家成功的再创造不仅可以准确揭示作品的魅力,还可以使之更加鲜明、更完美,具有独特新鲜的感染力,演奏家正确发挥积极的引导对并为人类世代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331页。
②《国外音乐资料》第26辑19页。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beauty of classical music language
Ma Ji-chun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China)
Classical music is a language, not constraints to time and geography, i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mankind, the language contains the beauty of connotation for generation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wo key creation performer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value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lassical music, to obtain long-term vitality.
music language; the beauty of connotation; second creation
J60
A
1000-9795(2014)05-0083-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8
马继春(1965-),男,湖南湘潭人,讲师,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