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俐
(来宾市广播电视大学,广西柳州 545001)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是为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一项信息化工程。该工程共计投入120亿元,构建了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全国农村教学点、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覆盖。2005年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甘肃张掖召开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会上指出,要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准。农远工程项目校的教师培训的实施,为农远工程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学习。因农远工程教师培训规模大,涉及机构和人群众多,对农远工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的研究在学界受到较长时期的关注。为从整体上把握国内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学习的研究现状,本文对2003年以来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
农远工程实施初期,研究论文多用项目全称“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后期则有较多研究者用简称“农远工程”,因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在其后的时间里,在农村开展的远程教育又有多种形式,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业网院组织的农村远程教育等在称谓上会有冲突。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提供的文献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师”“农远工程教师”为主题进行检索,查阅了自2003年至2013年的文献库,其中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师”为主题的文献有246篇,以“农远工程教师”为主题的文献有337篇,通过与本研究的匹配分析,本研究选取79篇文献作为文献研究的对象。
经过对2003年至2013年历年农远工程教师学习的发文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农远工程发文数”进行分析,作为参照对比数据“农远工程历年发文数”采用了王静2011年发表的《关于农远工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数据(只统计到2008年)。
总体而言,教师学习在农远工程的研究里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农远教师学习的研究文献较少。相对而言,2007-2011年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与农远研究的“资源建设”“教学应用”“三种模式”文献相比仍较少。
对农远工程的研究者身份进行分析,研究者主要是承担项目任务的管理者、执行者和实施者,其中又以电教馆和各省级师范院校的信息传播学院或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占了大部分。从研究人员构成可知农远教师的培训学习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信息技术操作和课件制作技术层面。教育科学引领的教师学习研究也占一定比例。
根据对发文内容的分析,农远工程教师学习可以分为研究初探期、深入发展期和研究式微转化期等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研究整体趋势可以概括为从整体把握到关注细节,从项目技能培训到资源应用学习,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趋势。研究视角有文化学、人力资源等,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多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还有一些个案研究。
该时期研究仍处在硬件建设期,农远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一些地区同步发展,农村教师主要是基于设备操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2004年最早刊发了2篇关于项目教师培训的研究文章,一些项目培训的实施者在从培训实践中注意到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完备之处,从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上开展研究。培训内容着重在设备和软件操作以及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的应用上。2005年,马光仲运用问卷、访谈、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着眼于教师学习提出建立资源支撑体系,把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师学习进行整合思考。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培训体系、培训机制等。
2007年,农远工程项目硬件投资建设已基本完成,农远工程的研究进入项目应用发展阶段,研究农远工程的论文逐年增多,2008年达到峰值,研究进入相对繁荣期。按照教育部门规划,对业已完成的农远工程项目校的教师开展了大规模培训,涉及培训实施的高师院校机构及具体项目培训的学者较多,在培训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在研究界获得较为深入的探讨,培训体系、机制、策略、绩效和评价等成为研究的高频词,具体而言又有分别对三种培训模式和三个层级培训体系的分析研究。农村中小学项目校的教师学习作为农远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研究逐年增多,至2009年达最高值,研究内容也从只关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到教师的学习和发展,研究向纵深处发展,发文跟第一阶段相比较为丰富,但跟农远工程其他研究论文相比仍很少。
1.学习模式多元化逐级深入。本阶段论文研究的教师学习模式仍基于省市(县)校三级培训的集中面授学习为主,或省级培训者集中学习或市(县)级骨干教师集中学习,校本学习的学习模式研究有所增加。一些研究者在学习模式上建议把集中培训和校本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还有的研究者利用项目资源探索UD(大学和项目校)模式,UD模式又有分别借助于项目模式一、项目模式二或项目模式三的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学习。浙江构建了“三位一体”(机构培训、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的教师学习模式实施教师素质提升(伍丹、蒋燕、熊才平2007)。一些参与到农远工程的一线教师研究了组建“城乡协作校”或“校本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在“校本学习”模式基础上,张国强(2010)进一步研究“送教下乡”“顶岗实习”实践中以“训教结合”模式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效益。汪颖(2011)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学习的促进。有研究者对浙江省建立的为深化农远工程中小学教师发展搭建的网络交流平台“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和“学科协作组”项目进行了研究,学习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
2.学习资源开发应用多样化逐渐丰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资源仍以项目硬件的使用培训为主,但也出现了软件及潜件使用的相关学习以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学习内容从设备及软件应用到资源应用不断开拓。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仍占重要位置,教育科学引领的学习也逐年增加。研究者关注到项目学习资源的应用,努力挖掘项目资源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的价值和意义。
提倡开发一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资源用于个别化学习和专业研修,在“Intel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资源基础上,各研究培训机构也研发了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开发的对应三种模式的“技术构成与资源环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系列,浙江省开发的用于教师学习的“走进新课程”“名师风采”“新课标学科资源”系列,辽宁省开发的“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设计与方法”系列。这些资源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教师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学科教师、民族教师的学习研究也因为新资源的开发应用受到关注。
3.学习环境的建构多形式逐步发展。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适当的学习环境能促进教师深层次学习,支持教师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农远教师的学习环境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汪颖在2009年发文探讨了教师的生态环境下的学习,探讨外部环境与教师学习系统的相互联动,通过增强教师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两因素达到优化教师学习的目的。2011年,汪颖以改进生态及组群协作关系,研究重构教师合作的学习环境。
焦道利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探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为提高教师学习效益提供优化学习环境工具。
本阶段,农远工程项目建设与大规模教师培训基本完成。农远工程的发文数也随之回落,农远工程教师学习的研究论文在两年里只有3篇,内容主要是对教师培训和学习内容及模式的进一步阐发和深化。
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此后,教育部又做出了《2009-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总体部署,国家决定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此项计划在全国逐步推广。马俊就“国培计划”如何与“农远工程”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国培计划”的8个子项目中就有3大项是基于农远项目的建设而实施的,可以视为农远工程项目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学习替代了狭义的农村教师远程网络学习培训,面向广大农村教师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体现,基于远程网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就是明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1.由于农远工程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而且这种大规模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和地方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如项目应用等,教师学习只是作为项目应用的其中一项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主要针对硬件操作和软件应用。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对教师与项目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对农远项目在教师教育层面的学习研究不足,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应用研究关注度不够。基于技术层面的农村教师学习应当回归到教育层面。
2.对教师借助于农远工程建设的远程网络学习平台等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不足,远距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特别在基于远程网络学习的团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3.培训不是学习,只是知识建构中一环,短期的一次或几次集中学习并不能使大量新知识和技能真正内化为教师知识。研究者对农远工程教师学习的培训研究较丰富,用教师培训替代了教师学习,对于教师的基于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研究不多,较少运用新的学习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农村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没有给予足够关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学习工具和技术变得更加强大,有可能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加有效、更令人深刻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学习课程等资源经由因特网或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布,为教师的学习打开了新的路径。网络化学习工作和技术应用愈来愈普及,更有效的新的学习平台及新软件的研发使得课件制作技术变得易于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不再以硬件信息和软件技术应用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技能也不只是仅仅定义为软件使用和制作课件等技术,教师教育科学的发展,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向名家学习、与专家同行交流探讨以及个人研修等立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发新技能方向上。特别是近年来3G通信技术应用、移动终端学习、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线学习等将有可能给教师学习带来一场巨大变革。
未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可能不仅仅是基于现有的“农远工程项目”开展学习,而是建立在更广阔更开放的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中。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远程教育教师学习的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努力,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东北师大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师培训网,北京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网,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等学习平台的建设,代表了未来的教师学习模式的趋势。农村教师的学习甚至城市教师的继续学习都将主要依靠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在线平台学习将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基于远程网络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学习评价、学习支持和如何保证持续不断的探究,学习者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尤其受到重视。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研究应当是以基于学习科学理论视角的远程网络的学习模式研究为主。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
[2]丁兴富,李 烁.对农远工程的经济学思考——重视对工程总拥有成本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6):42-45.
[3]陈至立.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08-05.
[4]焦道利.“农远工程”中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远程培训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2):57-59.
[5]贾 巍,张天荣.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4):18-21.
[6]马光仲.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78-80.
[7]马 俊.利用“国培计划”促进“农远工程”有效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5):84-87.
[8]谭冬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汪 颖.“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9):15-17.
[10]汪 颖.回归生态的农远工程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9(1):51-54.
[11]王 静.关于“农远工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9):29 -31.
[12]伍 丹,蒋 燕,熊才平.运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4):70-72.
[13]张国强.以“农远工程”为基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