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蓉蓉
1.构建科学的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中等职业教育和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已得到充分重视,但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尚为空白,这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整,职业教育还难以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缺少应有的吸引力。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现状来看,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中职→高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统一体。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更是充分借鉴和发扬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允许一些办学条件好的专科学校陆续改制为技术学院,可以颁发硕士学位,经过严格的评估,办学成绩突出的技术学院可升格为科技大学,允许颁发博士学位,形成了融合中西方教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台湾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结构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这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本科高职既是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是技术进步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否为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前密歇根大学校长杜德斯达曾说:“不管是谁或什么会推动变革,高等教育事业在未来的十年中可能会有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会在大学内部发生,以努力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但可能是由新市场、新技术以及新的竞争来推动。”①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高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专业结构必须适应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3.高校社会角色变革、增强竞争优势的需要。高校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学校的社会角色需要有实质性变化,为满足新世纪的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监督,因为不同的政府部门开始质疑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以及很多领域的教育过程的有效性。”②高校要想得到政府或行业的支持,首先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一旦办学偏离了方向,就很难得到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发展就将受到阻碍。
同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也要求高校不断改革。“随着经济形态由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变,其要求也不断增高——起初是要求更高比例的劳动者能够拥有高等教育学历,近年来更多要求毕业生的则是获得更具实效的职业教育。”③据调查,约有60%的企业对新进人员提出了本科层次的要求,但同时他们又对现有的大学毕业生缺少技术、技能表示不满。
此外,来自学生的强烈需要也促使高校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思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需要具有更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要想立足社会,就要有一技之长。当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的这种需求已经远远大于对传统的本科教育需求的时候,高校的决策者们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对现成的高校做出重大的变革,要么建立新的机构。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转型奠定了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达到40%和50%。这意味着接受各种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还将大幅度提高,也将会有更多的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接受社会各行各业的挑选。然而,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北美一些国家,近20%的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到职业院校回炉;在我国,“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人才供需间发展相悖的深层次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非所需,学非所用。
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结构包含其所包含的知识成分的关联关系和关联形式,因此需要从领域知识的分类层次、信息数据、知识元结构等构成知识结构的基础出发,构建系统知识模型,其过程如图2。
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是宝塔形的,即宝塔尖的精英型人才只是极少数,宝塔中下部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大量需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此打下了基础,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不仅解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
2.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就为转型提供了可能。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走过了艰难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5月刘延东同志代表我国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发出倡议:“要摒弃歧视和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建立支持技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体系。”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范了办学,凸显了特色,提高了办学质量,创新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有较先进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这一良好的发展趋势为职业本科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可能。
3.众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有职业教育的实践。现有的由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学校和行业举办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有职业教育的基础。应用型普通本科与职业本科的共同点是,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都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现代教育体系的特点看,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和沟通,建立两者之间的立交桥,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有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职业大学和行业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升格后大多数走的是应用型本科的道路。这一批高校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基础,且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举办,这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有着相同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这有利于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的衔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要的资源,还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的问题,以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借鉴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其办学行为已经体现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特征和属性,尽早实现转型,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针对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情况,杜德斯达全面地分析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就不是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改变,而是怎样改变以及通过谁来改变。”④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本科转型,关键路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办学定位上,从普通高等教育向职业高等教育转变。西方学者T.Burgess和J.Pratt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漂移说”,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可随着学生的就业选择、高等教育的灵活性机构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适时发生漂移(drift),而不是一定要忠实于创办初期制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求或超越其创建或升级后的初始目标,也可以把自己作为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者来考虑其新的发展与定位⑤。国外的高校也不乏这种漂移的行为。所以,转型首先要在办学定位上进行转变。虽然这一转变对很多高校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转向职业本科势必和很多高校将学校办成国内一流的综合型大学定位不相符,但是,“如果高校不能适应环境,特定的环境压力就会对它们施以惩罚……不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将走向衰落,很多组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⑥。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长期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举棋不定,使得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模糊、摇摆,从而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不适应,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岗位的要求也有差距,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新建本科院校要下定决心,从办学定位上进行转变。在理论上,要使高校的办学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同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开设专业;在实践上,要满足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运行体制和机制上,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校企相融的长效运行机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2.在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学科应用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转变。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用所掌握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强调的是学科知识。职业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用所掌握的应用知识、技术、技能去解决相对确定的问题。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属性:首先应该姓高,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这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高的道德品质、高的职业素养、高的知识结构。其次应该姓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比专科高职更强的职业技术基础理论,同时还具有比普通本科更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最后还应该姓教,属于教育的大范畴,教育性是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就业上具有可迁徙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各种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正确定位学生的未来社会角色,必须改革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转变要求学校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重新审视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重新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重新定位未来的社会角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预期的社会角色由研究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使学生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实践环节的训练,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3.在培养模式上,从闭门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托马斯·库恩说:“从一个陷入危机中的模式向一个新模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在新基础上的重建,要改变这一领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理论以及这种模式的方法。”⑦传统的普通本科院校虽然也要服务地方经济,也要产学研结合,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是在闭门造车,所以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结构性的失业。开放式办学将是应用型本科和职业型本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一种在新的基础上的重建。敞开校门,开放式办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本科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采用“知识+技能”的教育方法,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训环节,依托合作企业广泛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三分学、七分练,在做中学。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并按照职业岗位的标准,和企业一起构建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信息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用,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开放式办学要求学校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求高校教师由多学科结构型转变为“双师型”,即教师应该同时拥有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讲师的双重身份,不仅要有学校的教学经历,还要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开放式办学也要求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协同推进培养目标的层次承接。职业本科学生应该主要从高职专科毕业生、应届高中生以及在职人员中产生,所以做好本专科衔接,才能实现培养规格的连贯性和培养模式的职业同向性,确保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效解决目前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本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既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有利于普通高校走出发展困境,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注释]
①④⑦(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9,280,221.
②⑥(美)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M].周艳,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8.
③(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葛瑞.高等教育的未来[M].李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
⑤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