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构

2014-04-17 11:18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讲授

张 娟

(太原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山西 太原 030024)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的重要文化思潮,其核心而一致的观点涵括了否定和怀疑的理论特质、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和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本文通过立足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视角,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构探究一些新的思路。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全景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观崇尚多元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多元化的视角主义,这种多元化、多面化视角也意味着可以用更多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并且每一种方式都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学校的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既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强调内容的自然生成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成过程,处在不断进行平衡与不平衡交互之间,教育内容是开放式的,是由实施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目标是自然生成;是随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调整的,是随着具体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鲜活、丰富、大众的。

(三)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拆解教师的话语霸权

传统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拆解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对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在后现代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内在于课堂的引领者,而不是“独裁”于课堂的专制者。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瓶颈

(一)课程目标设置呈现统一,缺少个体差异的人性化关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且不论课程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单从这一说法中的提到的一个“均”字则可以感受到课程目标的统一性要求。课程目标整齐划一的要求势必忽视了课程对象个体差异,人是一个个复杂的个体,人与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必定会形成一个个鲜明特征的个体,而课程目标让不同学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上做到统一认同,这无疑是缺少人文关怀式的目标引领,也将会导致在随后的课程讲授中知识传递、态度感染及技能获得上缺少差别对待,进而忽视个体需求而降低课程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内容系统陈旧而闭合,课程的开放与动态性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是一门课程的灵魂。纵观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理论多于实践,观点多于体验。更多的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读、就业程序与途径的告知、就业法规法律的书面讲授等。笔者不否认这些内容在这门课程存在的合理地位,但是结合如今日新万变的社会需求,就业课程的内容涵括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年年复年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课程的开展就会显得干瘪而缺乏生命力。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它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企业的用工需求、单位具体的人力资源招聘特征、管理策略等密切联系。所以诸如社会中就业需求信息的不断变更,需要有专门的就业信息系统的实时捕获,而当下的就业课程正缺乏这样一种就业课程的信息更新系统,就业课程的开设中体现出的是“一劳永逸”的陈旧的市场信息,大学生作为这门课程的直接受益者也会因为课程的陈旧与脱节而缺乏“养料”汲取的兴趣。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业课程就会遭遇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必修“而又“虚设”的尴尬境遇。

(三)课程讲授方式单一,多为静态讲授,缺少灵活与多样性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采取大班授课制。在这样大课堂上,教学因场地大小和设备局限而只能通过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因师生比的巨大差异而被困于讲台,学生因场地的局限被囿于一席座位,师生双方因课程讲授方式的单一不能形成活性互动,呆板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课程的开设效果。而且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均为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指导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上良好效果的生成。所以,讲授方式的单一不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得课堂缺乏生机而濒临寂寥的深渊。

三、后现代主义教学课程观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构的建议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需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异质”建构

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学生未来成为什么样的职业人本身就存在多样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肯定存在差异性,所以遵循学生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对待职业的差异认识,差异性地设置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在课程目标的差异设置之下,必然要求课程评价的差异设置,即体现差异的平等,主张使用不同标准来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

(二)大学生就业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确保整体内容系统的开放与动态

大学生就业课程是一门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变化牵连着各种不同职业需求的变更,因此,大学生就业课程应当是一门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确保这门课程的与时俱进。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只有不断吸收和更换的课程资源。因此,更新和补充更多、更全面的就业、创业的实时内容、资讯、信息渠道是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遵循师生平衡,重视学生对知识获得的参与和建构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要活化当下就业指导的静态课程,淡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教师主导、学生听从的单方面线性联系,建立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平衡状态,视听、小组讨论以及通过行动实践、场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是可以适当融合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尝试走出校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甚至全程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全真或者全真模拟的实践教学环境中体验,在实践与互动中感悟,让学生在课程的“职业试误”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选择。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也不是对现有课程观的全盘否定与抛弃,而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反观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缺位,从而更多视角、更全面地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1]方展画,颜丙峰.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03(8).

[2]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EB/OL].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8-02-20.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徐生林,薛 艳.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9).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讲授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