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成 胡 哲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强。2009年高校毕业生首破600万大关,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且自201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在连年增长、居高不下,对我国就业机制形成了巨大考验。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国家创新型经济较为全方面化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利用政策及社会资源自主创业。十八届三中全会也谈到了“健全和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必要性。所以创业已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方式。
大学生创业成功异常地艰难,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也需要高校提供较为系统的创业意识和理论教育,社会提供平台和实践机会,国家提供政策和服务等支持。本文通过对在杭州市的高校部分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和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创业情况的现状,并分析出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达国家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合理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本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充足的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来解决创业者在创业初始阶段创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也提供了充足的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来支持创业初始阶段的微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加强高校、地方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的联系,并且鼓励高校大学生从专业出发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素养和实践水平。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配合高校创业活动逐步兴起的,以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起点。我国的创业政策体系还处于试验阶段该现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1.高校对创业理论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还不成熟,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系统的课程,即使有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学校并未提供给大学生较为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从而导致了学生没有掌握创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规律,理论的缺失也同时导致高校创业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我国大多数高校针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经历的熏陶和创业热情的培养。还有目前以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评判大学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导致高校为了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倾向于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而忽略了在校创业训练和实践平台的建设。
2.高校创业实训平台匮乏。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同企业的创业实践联系得很不够,该情况使得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有效性。与国外成熟系统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目前的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高校缺少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大部分高校仅仅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和取得业绩,并没有将创业孵化或者是理念的培养和环境的造就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另外,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这影响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实际效果。譬如,在杭州市的高校虽然都在学校内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提供免租金等优惠政策,但创业园毕竟还是少数人的创业平台,多数学生难以参与其中。另外,大学生也很难得到系统的创业专业知识的培训。
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对我国现有的创业政策不够了解;第二,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较低,面对压力和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第三,对创业这项工作的精神缺乏深刻的解读。创业者需要具备敏感地感觉市场机遇,捕捉市场信息变动的能力,经营团队的管理能力及理财集资能力,发现人才和使用留住人才的能力等。
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业的意识,通过笔者调查,在杭州市的高校兼职中介机构的数量远远大于大学生创业园内创业企业的数量,且从事兼职工作的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从事过创业的大学生。且通过访问,不少大学生表示与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园里创业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在闲暇时间来从事兼职工作赚取外块,因为做兼职赚钱途径更加快捷。在家庭层面,创业能力发展获得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家长普遍希望子女在毕业后选择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支持子女通过创业来作为人生的发展的家长并不多。大学生创业初始的资金主要源于父母,而父母的态度及其支持力度就成了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的创业金额还是较为有限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围绕着引导、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主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上下级政策矛盾、执行不力、时间拖延以及保障不足等问题。目前,有不少银行私自抬高贷款的门槛,不愿给大学生提供初始的创业资金贷款;不少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办理创业时所需的人事代理、托管档案等文件照样收取相关费用,加大了他们的资金压力;另外,我国固有的传统就业观念深入人心,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国市场趋于完善,许多产业的准入门槛较高,社会暗箱操作现象较多,导致众多的创业成果和产权得不到保护。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世界各国应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推动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到成为新兴工作岗位创造者的转变。各级政府须了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做好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完善我国政策支持系统,减免创业初级阶段的税收,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创业资源,形成覆盖面广、覆盖率高的切实的有效的创业支持体系。
我国政府还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还要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状况和实施力度,并做出相应的有效的改进,避免出现有令不行的现象。
1.高校应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通过模拟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创业的过程,通过活动来体会创业的过程和总结创业的经验。
2.高校需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充分发挥人才及技术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在科技、信息的获取、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乃至包括教师在内的科研成果能和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高校要广泛利用海报、喷绘、校刊、校内网络阵地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创业对于自身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邀请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举办切合实际的创业经验的分享大会,宣传朋辈之间成功创业的典型,为广大大学生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这有利于在高校中形成积极创业的良好校园舆论氛围,促进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
高校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实施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成立学生创业、创新的兴趣小组以及创业协会、KAB俱乐部等创业创新类社团,并以社团为主体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比拼大赛 、校内大学生淘宝市场、大学生创业论坛等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活动,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水平。另外,高校还需制定各种鼓励支持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定量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高校可请相关专家对政府扶持政策进行充分解读,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创办或扩大高校创业园的规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
1.高校对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要求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良,设立系统合理的创业课程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系统的17门创业课程,创建包括“企业融资、利用资源、招聘员工”等主题在内的创业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创业的现实状况作为基本面,把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切实感悟真正的创业理念、创业规律和创业能力,并将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富有启发的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灵感。高校可以减少专业课程的设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高校应该倡导大学生淡化学科界限,拓宽自己课程的选择面,增加选修课比重,鼓励在校学生进行跨专业、跨院系的多样化学习,使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高校或者社会举行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增强对创业的理解,积累创业经验和能力,并且不断锻炼人际交往和领导沟通能力,增强吃苦耐劳精神和善于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创业大学生的长辈要进一步转换寻求安逸生活的传统观念,理性地、坚持地、充满信心地支持子女的创业活动,为其创业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向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子女提供后勤服务设施,为子女的创业活动在智力、资金和经验上提供帮助等。
社会要坚持创业的舆论宣传和政策讲解,努力营造支持、引导、鼓励创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许多国外的公司都和高校的研究室进行了合作,高校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回报,公司支持高校的科研、实践和创业项目。我国的高校也应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争取资金为高校举办各种创业实践项目,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高校也可以邀请社会成功创业人士来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从不同渠道接受创业教育。同时,社会和企业也应把提供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总之,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强化优惠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锻炼,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让教学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明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家长应给予创业大学生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者也应该设立创业目标和规划,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来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1]叶淦奎 .德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考察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0(4):104-107.
[2]王占仁,徐 文 .以德国为镜鉴建设良好大学生创业环境 [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45-46.
[3]张德江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10-11.
[4]金海燕 .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1):36-37.
[5]李飞标,徐志玲 .高校创业教育三层次支撑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3(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