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平,康 慧,程明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德育的国家之一。过去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下,传统家谱一直是维系家族凝聚力、团结中华炎黄子孙的重要力量和纽带,对个人品德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家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对个人修养以及齐家治国理念具有积极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谱几经沉浮,其蕴含的价值重新被人们认知,在凝聚团结、溯源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民俗展示功能被更多的学者研究和挖掘,但对家谱的利用和研究更多的是从史学价值和经济利益出发,而对家谱的思想道德及文化教育资源开放利用方面研究甚少。加强对家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推动,更是符合了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家谱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成为记载中国历史的三大载体。我国历来极重视对自身历史的记载,编撰了大量的一国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家之史,而家谱则就是这一家之史。家谱是确立和联系家族成员重要的载体,是关于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它记载了一家一族的组源宗本、世袭繁衍、迁徙分布、婚姻嫁娶、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以及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诸多内容。可以说,“家中有谱,犹如国中有史,国无史则忧,家无谱则乱。史如镜,所记事实,君臣之忠贤,朝廷之纲纪,可以知兴亡;谱如牒,所记昭穆,昭穆清而代不乱,辨别支派之亲疏,寻木本水源,正宗支,可以知长幼、承上启下”。
封建社会时期,传统家谱里有很多劝诫族众的家规、家训、家戒,这规范了家族成员的道德行为。如果犯了其中的戒律,便会受到惩罚,轻则鞭打杖击,重则逐出家族,甚至是处死,对宗族成员有着很强的约束力。有时家谱中规定的家法处理范围超出当时的国法,这也是家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之一,但新时期社会条件发生根本改变,旧式家谱很难很难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对家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取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内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便是针对这一需求而采取的很有效的解决途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是育德,因而德育内容的开发就要紧紧围绕如何培养人的德性,但家谱中的戒律往往是约束族众行为,而忽视其中的典型榜样的号召作用。传统家谱对德育的分类缺乏标准,不成体系,也就是家谱德育内容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与德育内容确立的多样化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因此,关于家谱德育资源开发可以结合当代德育的分类方式,明确家谱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资源开发两大类。
中国“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是宗族成员之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力量源泉。不同姓氏之间通婚组成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族为族众提供生存的基础和成长的空间,而家族的成员要为自己的家族做贡献,保证自己家族的长久不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齐家变为治国,由维护家族利益上升为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家谱中关于保家卫国的理念一直以来不断强化和促进家族成员由爱国到爱家的转变,如盖州《关氏宗谱》的家训这样中规定:“家是国之土,国为家之柱,土壮柱坚实,卫国保家富。”[1]从爱家到爱国,从爱国到爱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从家谱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家谱德育资源开发的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转变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从家谱中挖掘公民道德建设资源,要充分利用家谱中的家训和家规,它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公民道德建设资源按照公民道德规范的标准可细化成个人道德资源、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是个人道德资源开发可利用的很好素材。另外,《他塔喇氏宗谱》中《唐氏家族祖训》规定:“尊敬赡养老人”、“七十不留,八十不宿,对年长者,格外善待之”、“族人中有鳏寡孤独者,平素宜妥善照顾,使其生有所养,老有所终,全族人共记之”[1]。唐氏制定的这些族训要求家族成员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这些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族规祖训对于当今家庭道德的培养和树立有着很好的启示。各个家族不同的家训特色又使得公民道德资源建设开发更加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结合自身家族家谱特色可以形成不同侧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如地处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的江头村有一个周氏家族祠堂,名叫爱莲祠堂。据《灵川县志》和江头村家谱记载,早在明代的洪武元年,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从湖南道县迁移到此居住,已经拥有640多年的历史。祠堂里挂着周敦颐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江头村民风淳朴、英才辈出;在祠堂内有一个展室,据了解,从清代嘉庆年起的100年间,江头村共出庶吉士13名、进士8名、会试贡士8名、举人31名、国子监36名、秀才上百人。此外,江头村出仕168人,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官员37人,其中知县21人 ,在京城任职14人。而从江头村走出的周氏后裔,为官之人均忠君爱民、廉洁为官。从江头村走出的周氏后裔之所以能保持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风主要是受到其祖先周敦颐的影响,至始至终地践行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为官品德[2]。更重要的是,在有了前人的榜样示范之后,后辈也纷纷效仿和学习,并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清廉为官的家族传统。针对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要避免千篇一律,要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又要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时代发展的精华,这些都是家谱德育资源需要注重的问题。
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作为反映“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世系和事迹”的家谱经历了众多天灾人祸,留下的家谱数量同整个国家的人口基数不符合,甚至低于其他国家的家谱收藏量,这对于一个重视历史、注重传统的中国可谓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据有关方面统计:迄今为止,大约仅存 5万多种,其中约3万种为国内有关单位或个人收藏,另有2万多种流落海外。具体收藏情况大致如下:上海图书馆收藏 15000多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3000余种,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99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收藏17000种[3]。
由此可知,仅就当前中国家谱收藏大户而言:在国内,以上海图书馆收藏最多;在国外,则以美国收藏量最大。家谱资源存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家谱德育资源有效的形成全面覆盖的效果。家谱的缺失使得很多家族成员想利用家谱发挥作用,却苦于没有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社会中的宗族式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式的核心家庭所取代,两者的巨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效果。所谓传统的宗族式家庭结构,指的是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伦理观念为原则而组成的封建大家族式的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通常为互有血缘姻亲的人们按照宗族谱系聚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意志一致的家族整体[4]。家谱在这种宗族式家庭机构下在凝聚家族团结、规范族众行为、树立榜样示范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家谱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能得到家族在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在传统家族式家庭成长起来的个人,其个人发展和性格的养成与宗族其他成员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个人的成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家族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家族中的个人就要接受家族的规范和制约,而作为家族的纲要作用的家谱就必然能在家族成员个人品德和修养方面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导致的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现代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简化这一方面导致对家谱的整理和修订等家谱资源开发工作就缺乏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核心家庭成长起来的个人在自身发展上更有主见,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他们就容易忽略考虑家庭伦理规范的过多限制与自身倾向之间的巨大矛盾,也不必忌惮家庭规范对自己的不规范行为的惩罚[4],因而家谱对其的约束和规范效果也必然大大降低,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很难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稳固状态。
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只有给续修家谱实践作出正确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家谱德育作用,并按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确保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因家谱出现宗族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时,政府应当给以适当的财政和技术支持,实现家谱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和有效化。
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网络的宣传和交流。只有构筑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才能快速有效地促进家谱信息的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弥补因家谱存量不足导致家谱德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效率降低带来的缺陷。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人们重视家谱德育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旅游经济的促进和支撑。充分利用当下文化旅游中的寻根旅游项目,从家谱德育资源中不断开发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以切实的经济利益带动整个家谱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可以开发一些具有家谱文化的饰品和家谱书籍,方便游客购买;还可以在景区中进行家谱德育文化的展览,这既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又可以使游客在游玩当中感受家谱德育文化的魅力。
[1]王伟,王丹.从满族家谱看满族家训内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2]马丽云.桂林江头村科举家族兴盛原因初探[J].传承,2009,(11).
[3]王锦贵,林杉.家谱资源发展和利用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2).
[4]周莹.家族式与小家庭式家庭结构对个体成长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