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明
中共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中共十八大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奋斗的目标:深化改革,实现富民强国。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自2006年秋季后,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7年过去了,学者们对这门课的研究从课程理论体系、内容、授课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作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可谓面面俱到,也不谓不深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和探讨的实效性并不高。王洪才先生就认为:“人们对中国教育始终不满意。”[1]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试着从分析影响人生的几种环境因素入手,提出笔者的建议,并愿与各位学者、专家和同行进行共同探讨。
人生处在四个大的环境系统之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大环境关系在人的思想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把这三大环境系统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人自身是内因,除此之外的因素都是外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往往注重人自身的内因条件,而忽视了人自身之外的因素的重要作用。现在人自身之外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作用巨大。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应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政治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2](P2)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既塑造了人,人也能动地改造了社会。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变化起着巨大的作用。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在2008年撰文认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系涉及到三个方面的生态系统,即社会环境大生态环境、教育系统生态环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契合的关系[3]。邱教授运用生态分析的方法来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希望通过从“整体效应”又不忽视一些关键的细节因素,即通过“合力”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合力论是正确而且具有代表性。众所周知,虽然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功能,但学校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教育达到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特别是我国处在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时代的变革,学校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表现。
邱教授把社会大环境划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四个方面的生态环境。笔者将经济、政治、社会意识的环境因素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的几个措施。
一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现行的政治体制、政策措施,国家机构的职能,国家机构的作为或不作为,特别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利益分配,这些涉及所有人切身利益的制度措施更能触动人们的神经。
社会改革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任何社会改革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负面影响深远。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促使大学生们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就业难、房价高等就是他们直接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以至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极大的挑战。我们要正确对待社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尽力消解社会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用社会正能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既要坚持教育的根本原则又要接地气。笔者认为,当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把握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领会教科书的科学理论,用理论去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用社会问题去解释理论,打破过去的案例教学模式。比如,在讲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总是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统筹兼顾。这种兼顾的利益具体兼顾了多少,个人得到多少实惠。教师可以比较以前的利益分配来讲,用事实说话,切实把问题讲清楚,以理服人。再如,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结为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的因素。学校和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从制度和学时等层面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众所周知,社会实践对学生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帮助。社会实践含义广泛,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应由学生自己选择,一般不占用教学时间。无论动机和目的如何,只要经过了就是收获。但学生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也应有严格的检验和考核措施。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实践教学,但学生的选择性不多,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正人”与“正己”的关系。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于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学校和教师无力改变,但学校的环境可以改变。学校和教师要正人,必须先正己。领导、教师及其他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以身作则,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改变教育的思路。当前,我们仍未真正认识21世纪教育的特点。以往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功利化过重,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轨道。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我们不仅应该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端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学会生存。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研究报告,构筑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它提醒我们:学校和教师应该联合一切力量让学生在社会能够生存、发展。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教育思路,正确分析社会大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把教育理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多做实际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实践性的工作。
二是社会意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主流意识(即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亚文化的矛盾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热衷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严重,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的倾向。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事务、自己的需要、正义和非正义等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渐趋弱化。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能放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教育这个主阵地。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西方的错误思潮对我们学生影响这么巨大,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几十年却影响有限?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人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有多少人了解世界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又有多少人认同和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往给学生灌输的主要是理想远大、思想高尚等等,这些空洞的理论和大道理、高标准,由于其距离现实太远,并不切近学生的实际,因而对大多数学生不起什么作用,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人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要生存,就必然有自私的一面,而西方的错误思潮正符合人的自私心理。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接受我国的主流社会意识?
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上,我们要坚持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必须的。我们可以指定一些书目作为必读的内容,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在次要问题上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接受非主流思想文化。处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必然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完全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次要问题上,我们不妨顺应形势和学生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需求,做好引导和纠偏工作。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现在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实行多样化,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志愿者活动等等。我们应该多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辩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以此证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以实际行动揭露西方的民主制度、人权自由等的实质。
总之,我们必须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国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不能让学生随意选择,任其发展。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他所处的群体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践中,人的事业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虽然学生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条件的同学会出现不同的小团体。邱柏生教授认为大学生不同的人生定位会有不同的政治认同感。其实,学生之间会有多方面的分化。社会存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疏远,所谓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个人对别人缺乏信任感,人人缺乏安全感,人与人的关系已经建立新的秩序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
大学生在校园里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与校外人员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别人的较少。他们之间时常有矛盾,有些小圈子,哥们义气,有时候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有欺骗同学的行为。这些虽是小毛病,但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就复杂多了。根据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坚持平等待人、宽容他人、互相尊重、诚实守信等处世原则。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在社会上无所适从。学校教育“应然”与社会的“实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邱柏生教授讲的难点之一。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学校和教师有权力和能力来管理自己的学生,甚至可以采取严厉的管束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社会规则,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调整社会秩序的手段很多,不只有学校教育,也不只有道德,还有法律和纪律。社会要稳定,必须倡导自由与纪律、公平与正义。所以,我们的教育旨在使学生遵守社会规则,至少在学校应遵守社会规则,使学生能把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无意识和日常习惯。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多学科的教育。现在也有学者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的问题,实际上各高校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多数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制度、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基地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一个重要学科就是心理学。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引导,如果强制灌输的话,他们不会接受[4]。这一点确也符合人的心理特点。
人自身环境系统健康发展是人生存在意义的关键。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身系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研究。现在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复杂、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生活的追求不满足、工作压力大、情绪浮躁、功利倾向严重等,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比较深刻。大学生本身还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年龄段,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不少。比如,读书无用论,学习不用功,“60分万岁,多1分浪费”,只为拿学分和学位,等等。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奋斗目标缺失,对人生前途感到渺茫;二是孤独寂寞,能够相互交流的人很少。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还有法律、道德、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终究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以往的学者已经探索了许多措施,我们不妨再进行创新性尝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团、协会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强化和普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辅导。虽然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多,但一般心理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在这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是我们只强调学生的自我身心调节,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年龄低,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受过挫折,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调节的能力就低,只是强调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自身之外的环境因素在社会改革的时代对人的思想影响深刻。研究这些因素及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1]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4]万美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