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014-04-17 10:18刘国栋
江苏高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价值观

刘国栋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苏徐州221116)

2012年9月,日本政府针对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上演的所谓“购岛”闹剧,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义愤填膺。国人自觉行动起来,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自觉行动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释放。民族主义是世界上最强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识,它如同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天然亲和力一样,对人们产生最直接、最自愿、诉于亲缘本能的感召力[1]。时至今日,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广,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进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分析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这种状况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要腾飞,就需要民族主义,因为民族主义强调国家意志、整体利益。但民族主义具有两面性,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民族主义思潮可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会滋生激进的极端主义。

1.民族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价值指向是民族,爱国主义的价值指向是爱国。在我国,各个民族紧密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利益,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统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诉求充分一致。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拒绝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巴黎和会激发了国内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点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北京的青年学生联合广大人民群众走向街头示威游行,由此推动了一场声势浩大、遍及全国、影响深远的爱国主义运动。新中国成立不久,朱光亚、钱学森等游学海外的青年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回到急需人才的祖国,他们的行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心系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积极投身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他们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典范。汶川地震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而在抗震救灾中,很多志愿者的身份是80后的高校大学生,民族主义激发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当代大学生在民族的苦难之际,学会了坚强、走向了成熟。当今中国处在一个振兴和崛起的时期,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需要民族主义来营造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2.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表现形式:极端民族主义及其他。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说过,导致民族主义发生的通常是创伤感和耻辱感。对自己实有的或是想象的美德夸大,而对别人的荣誉、快乐和成功则充满了怨愤和敌意[2]。因此,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一种“发炎红肿”状态——极端民族主义。从1996年宋强等编著的《中国可以说不》,到2009年宋晓军等编著的《中国不高兴》,无不渗透着极端的民族主义,所谓“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美国的完蛋只是时间上的事情!”“我们强大了,我们就揍你!”“持剑经商”等言论甚嚣尘上,诸如“哪怕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等言论充斥着我们的视听。此类极端民族主义言论会毒化青年学生的心理,把青春期骚动发酵为集体人格愤懑,并诉诸暴力。此外,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还有盲目的民族排外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易塑性,很多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日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深受非理性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会被心怀叵测的不法分子所蛊惑和利用。

二、高校应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策略研究

1.通过多元化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一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始末。首先,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主题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信息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形势政策课主阵地外,还应开辟公共选修课、辅修课、专场或专题辅导报告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开设社会思潮这门课程。目前,高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缺少直面当代社会思潮的专门课程。

2.占领高校思想传播的主阵地,掌握思想领域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加强民族主义思潮传播途径的管理。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各种社会思想传播途径的掌控。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发端和传播都有其现实根源,高校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高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既不能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禁地,也不能成为各种思潮的运动场。任何社会思潮的传播效果,关键在于传播这些思潮的人。因此,高校应建设一支能够正确传播和科学解读各类社会思潮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他们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理论,敢于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所折射的现实问题,学校应鼓励、资助他们研究各种社会思潮,使他们拥有各类社会思潮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对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按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既要善于尊重和包容,又要善于批评和借鉴。当一种社会思潮涌进校园时,要能够认识其根本属性,能够迅速掌握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能够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要以民族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现实案例教育大学生,使他们认清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异同。同时,在传媒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高校应构建非理性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的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做到科学预警、适时干预、规范管理、全面掌控。

3.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辅以全球化视野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民族利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看待任何事物我们只有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机理和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视民族利益更应如此。在民族利益遭受侵袭时,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当代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就是全球化和民族化。过分强调全球化发展趋势,就会演变成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化,因为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化;过分强调民族化趋势,就会否定全球化强势发展的现实,进而错失民族发展的机遇,甚至走向封闭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寄予较高的心理期望,当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遭受“挫折”时,心理期望便与现实境遇产生落差,非理性的民族情感便会迸发出来。“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个基于利益的复杂的博弈双赢的过程,而民族主义却常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迫使政府采取激进外交政策从而‘大快人心’,理性的选择易被浮躁和喧嚣所取代,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夜郎自大等各种反现代性的思想、行为和政策可能又会重新出现,那样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将是一场灾难。”[3]中西方在发展过程中,交锋的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实力,还有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高校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审视民族利益应考虑全球化的大环境,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跨度上看待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民族利益,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一事一时。

[1] 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57-77.

[2] [英]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才[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49.

[3] 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理论与改革,2005,(6):12.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思潮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