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今年9 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培训期间,我带着疑问,特别关注了教师是如何布置和检查作业的。美国的课堂大都不使用教材, 或者说大多时候教材只是一个摆设。我反复询问学区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校长、任课教师,他们的意见惊人地一致:联邦及州政府只规定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学校和教师有权利选择、编写和使用教材。学生也认为课本只是一个参考书,他们不会将课本带回家;可以回家后在网络上看教材,但大多没有看教材的习惯。
按事先的预约, 与布隆菲尔德初中副校长进行了座谈。我们了解到,学校没有所谓的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只有每年州统考(大约四、五月份,只考数学及语言艺术两门学科)。 即使州考不及格,也不会影响升学,因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它决定了孩子是否升学。若某一学科不及格,还可以在假期中回校补习,重考过关后仍然可以升学,99%的学生都可以升到普通高中学习。
我们考察团一个月观察过的所有学科、 所有课堂,老师都下发一张或几张“纸”,美国教师对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但是其作用都是一样的。
请先看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几堂课。
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堂美术课, 老师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欣赏,观察:餐桌上的花瓶和水果栏。 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学生依葫芦画瓢,在白纸上用心画画,老师巡视,手把手的指导。下课后,孩子们将画纸按小组收好交给老师,将画笔放回文具箱,让桌面回归整洁,安静地排队离开教室。 课后我询问老师:将画收上来有什么用?老师告诉我们:给每一幅画打一个等级,并记录在成绩册上。 她还告诉我,除了将平时的每次绘画评价并登记外,每一堂课,老师还会不断地巡视,看哪些孩子有绘画天赋,哪些孩子特别用心,哪些孩子需要不断修改,哪些孩子不专心……均可以给孩子一个评价,这就是过程性评价,期末形成等级。 我带着疑惑问她:仅凭平时的观察与记录,在期末没有考试,给学生一个等级,家长信吗? 如果不信怎么办? 她微笑着回答,如果家长不相信,可以来看这些平时的记载;但至今还没有遇到这样的家长。
这是一堂高中十一年级的社会课,老师问学生:当前美国有哪些社会问题?学生回答,吸毒、失业、枪支……然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 工会组与企业主组,就“工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行谈判。先讲一些谈判规则和必要知识, 然后下发一张 “纸”——有关谈判技巧的材料,学生讨论商量,忙得不亦乐乎;每一个学生将谈判要点写在一张“纸”上,下课时老师收取并检查。老师先将工会小组带出去,面授机宜:谈判应当有一个底线,我们要将他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绝对不能告诉对方;即使谈判成功了,也要看清楚条款,不要轻易签字。 然后又将企业主们带出去,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应对,应当怎样限制工人们的不合理要求。值得期待的谈判开始了,工会小组为工人据理力争:利用法律武器,谈工作时间,谈工资待遇,谈福利保障……有理有据;企业主小组依然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告诉工会人员:当前社会现状,改变调整动态,企业面临困难……双方谈判针锋相对。 临近下课,老师布置作业: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应资料和经典案例,或者到工厂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报告。
听课时,我在想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体验。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深刻,更重要的是模拟了谈判现场, 掌握了一定的谈判技巧, 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我想:当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会显得从容、自信而有魅力, 知道怎样合理而有效地争取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这恰恰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中国的课堂很少涉及此类课题,如果有,大都比较抽象: 企业主要为工人着想, 不要当黑心企业家;工人也要为企业着想,不要提出过份的要求,和谐才能双赢,退让才能共存。 教了学生不想听的,没有教学生最想学和最应该学的。
这就是美国的作业,其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创新点几乎都融合到了这一张普通而平凡的 “纸”上。 据我的观察和调查,作业主要由课堂小练习、项目及任务组成, 很少有中国式的机械死板的重复作业,每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老师都要记录时间和完成情况,期末形成等级,决定孩子是否升学。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 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和评价却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美国人有时给人的感觉有点牛,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为什么”。 我想可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在学术上,老师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不怕失败和犯错。我听美国的一堂高中科学课“幸运鱼”,他让学生探索幸运鱼放在手上为什么会翻卷的原因, 再找出至少三种方法让它不动, 并让学生将实验步骤和设想写在下发的一张“纸”上。下课时,一位学生问老师他们的实验结果正确吗? 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非常惊讶,他居然说他也不知道正确答案,随后他又说科学探究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我很好奇幸运鱼为什么在手上翻卷,它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课后,我向这位老师请教,他居然说他也不知道。不过他告诉我开发幸运鱼的专家团队网站, 想知道就去上这个网站,但是这个网站上的内容不一定正确,他课后也要实验、探究。
课后,我一直在想,这节课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我想了很久,我明白了这堂课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他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我时常在想,美国课堂显“慢”:学生沉潜其中,动手实践,思考表达,主动建构;中国课堂求“快”: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侧重练习的反复性,“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但对于不少中国学生而言:没有了这样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他们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这样“玩”也能升学吗?
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政治、历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针对“学业过重”的顽疾,一般开出的是“精讲精练”的药方;但这“精练”,我们常常只强调其练的内容和对象,很少考虑练的过程和状态,或者说由于练的数量太大,且多在课外,我们无暇顾及练的过程与状态,于是对一个练习的全程而言,“精讲精练”就只强调布置和评讲,只强调首末而忽视最关键的过程,即学生练习的过程状态,这样的练无从精致,这样的评无法精当。
所以,最好每节课一张“纸”,少而精,少则得。所选习题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当,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选做题,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腾出课内时间让学生定时完成教师精选的习题,教师在监督过程中也能及时真实地把握学生解答的习惯、方法和效度;然后及时精批细改,进一步了解作答情况;在此基础上的评讲才能有的放矢,详略精当。
总之,布置较多的课外作业学生成绩就会好,那是老师的自我安慰和美丽幻想;大量重复简单机械的知识性作业,那是粗放的教学方式和低级的教育取向。中国中小学教师应学习美国教师创造性设计趣味盎然的致力于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