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桃李芬芳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江阴,这座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首,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连冠”。目前,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集团企业155家,10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1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更有上市公司36家,其中海外上市10家以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江阴现象”和“江阴板块”,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
坐落在花园城市中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优美,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加上中国园林式的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美丽图画。学院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纺织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艺术设计系、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体育部、思政部等,另有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在校生近7000人,教职工512人,其中专任教师27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4.78%,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7.21%,7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3人次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3人次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依托江阴及周边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群,学院倾力打造“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开设30多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群为省重点建设专业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人)等五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作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还拥有“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和“江阴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学院立足江阴及长三角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探索形成了“二维互动 、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谐互动,有机渗透。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院和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编写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材、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等,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职业技能、机器人、创意设计等竞赛中共有21人次获奖,其中“华东地区第三届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应用竞赛”、“IEEE标准电脑鼠走迷宫”等项目中6人次获一等奖。在省级职业技能、机器人、创意设计等竞赛共有165人次获奖,其中“江苏省高校数学建模大赛”、“江苏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中19人次获一等奖。
在做好做强普专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主动服务社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已形成了在籍在册生超过8000人、年培训人数超过20万人学时的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成为江阴市民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和江阴信息化的“考试中心”。2004年3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视察了学院,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给予了肯定:职业技术学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很有前途。200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班组长”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学院在“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的文化胸襟,使江阴成为了众多学子就业和创业的乐土。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0%左右的毕业生在江阴等苏南地区就业,60%以上的毕业生3年左右成为班组长以上人才,还有3%左右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成立了大小公司、企业。办学30多年来,学院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实用人才,为江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江阴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