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芳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浅谈语境视角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
——以《我是猫》为中心
谷晓芳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拟声、拟态词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论在报刊、杂志、电视还是小说、散文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都随处可见。日语拟声、拟态词使用灵活,随意性强,而且种类繁多,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拟声、拟态词在汉译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要翻译成汉语中的象声词,但汉语中的象声词数量很少,因此,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很难达到一一的对应,很多时候要根据语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调、以“猫”的视角来反观人类“虚伪”的生活,意义深刻;同时,作品中频繁的使用拟声、拟态词,更显得生动、活泼。
拟声;拟态词;语境;《我是猫》
语境,也就是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根据交际的原则,语言交际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具有语用和语义上的制约和补衬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情境性语境”。其中,“情境性语境”,又分为“直接情境性语境”和“间接情境性语境”。“直接情境性语境”,就是确实在视野之中存在的语境;“间接情境性语境”,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有的共同体验,或一般常识性知识所构成的语境。翻译中,把握原文特定语句赖以产生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翻译在各个阶段,都是离不开语境的制约的。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要靠对语境的把握来确定文学作品的意义;而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又必须在语境的帮助下,灵活地选择词语和句子,并寻求最佳的译文表达,既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基本内容,又要在原文语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译出译者的风格。
例1 :原文 「何でも薄暗いじめじめした所でニャーニャー泣いていた事だけは記憶している。」
于雷译 “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
朱巨器译 “只记得自己在一个昏暗潮湿的地方低声饮泣。”
刘振瀛译 “只记得好像在一个昏黑、潮湿的地方,我曾经“喵喵”的哭叫来着。”
胡雪、尤炳昕译 “只记得曾在一个昏暗潮湿的地方,咪唔咪唔地哭泣着。”
此句话为该作品的开头,“猫”以主人翁的身份交代自己的出身,但事实上却又并不记得自己出生在何处。「ニャーニャー」是日语中的拟声词,用来形容描写猫的叫声。句中「ニャーニャー」与「泣いていた」连用,更加可以清晰的推断出“猫”的处境是很悲惨的。于译忽略了上下文的语境关系,只是将原文中的表面意思翻译了出来,而文中的感情色彩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刘译和胡、尤译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分别进行了翻译,译为“喵喵的哭叫”和“咪唔咪唔地哭泣”,朱译直接将拟声词的原意和文章语境结合起来,译为“低声饮泣”,更有一些受委屈而又不敢大声哭闹的意味。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单个句子或者科技文献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灵活性强,既要考虑日语和汉语的语言构成因素的不同,又要从全局把握文学作品的语境,忽视语境的关联因素,译出的译文就会有所欠缺。
例2 :原文 「そうしてその穴の中から時々ぷうぷうと煙を吹く。」
于雷译 “还不时地从一对黑窟窿里咕噜咕噜地喷出烟来。”
朱巨器译 “从那窟窿里不时地冒出一股股烟雾来。”
刘振瀛译 “还不时地喷出烟雾来,呛得我实在受不了。”
胡雪、尤炳昕译 “从那窟窿里面不时噗噗地喷出烟来,呛得我实在难受!”
该句中的「その穴」,是“猫”第一次见到所谓人类的东西时,用来形容人类鼻子的词。可以想象人吸烟时,会从鼻孔中轻轻吐出烟雾。文中形容这种吐烟雾的情景,用了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朱译和刘译并未将其翻译出来,于译中将其译为“咕噜咕噜地”,“咕噜咕噜”所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大的,例如水烧开沸腾的声音;胡、尤译将其译为“噗噗”,“噗噗”的声音应该是较为强烈的气流,一下一下有节奏的发出的比较大的声音,而不是吸烟时吐烟圈的声音,吸烟时吐烟圈的声音应该是极小的。可见这种特别细微的声音,日语中虽然有表达其意思的拟声、拟态词,但在汉译时是很难对应翻译的,这时就要考虑语境的因素,选择不译或意译的翻译方式。
例3:原文 「黒は彼の鼻の先からぴんと突張っている長い髭をびりびりと震わせて非常に笑った。」
于雷译 “大黑那从鼻尖上兀自翘起的长须哗啦啦的乱颤,哈哈笑起来。”
朱巨器译 “小黑哈哈大笑,笑得它鼻尖处挺拔的唇髭不停的颤动。”
刘振瀛译 “老黑抖动着鼻子尖附近高高翘起的那根长须,哈哈大笑起来。”
胡雪、尤炳昕译 “老黑摆动着鼻边伸出的长须哈哈大笑起来。”
「ぴんと」(副词),意为“猛然翘起状,突然反弹状”,是日语中的拟态词。这是作品中的“猫”观察“大黑”时用的词,形容“大黑”翘起胡须时的动作。于译为“兀自”,“兀自”在汉语中“果然、仍然、还是”,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朱译为“挺拔的”,刘译为“高高翘起的”,译文为形容词,表示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胡、尤译并未对其进行翻译,可见,文中以“猫”的视角看“大黑”高傲的翘起胡须的动作,是很难翻译的,这种动作,在猫的世界是突然而有力的动作,但在汉译时是很难将其细致入微的翻译出来的。
「びりびり」是汉语中的副词,意为“哗哗,东西微微震动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大黑”抖动胡须的样子,四个译本都译出了「びりびり」的本意,但所使用的都不是汉语中的拟态词。可见,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结构的不同和该句在文中的语境影响,有时要采取直译或者不译的翻译方法。
例4:原文「到底助からないと思っていると、どさりと音がして眼から火が出た。」
于雷译 “心想:这下子可完蛋喽!又咕咚一声,咱家被摔得两眼直冒金花。”
朱巨器译 “我想反正是没救了,就怒目圆睁,尖声叫唤起来。”
刘振瀛译 “心想这下子准没命啦,最后只听见咚的一声。”
胡雪、尤炳昕译 “正在想,这回可没救了——就听到咚的一声,眼睛里冒出火星来。”
「とざりと」(副词),“扑通一声,重物急速落下或被扔出去发出的声音(或状态)”是日语中的拟声词。于译。刘译、胡、尤译分别将其译为“咕咚一声”、“咚的一声”,而朱译并未将该词翻译出来。“猫”在学生的手里被快速转了很长时间才被扔出去,而且扔出去后两眼冒金星,可见学生是用了很大的力气的,“猫”一定被摔得不轻,这种被摔在地上的声音只能靠「とざりと」来表达,没有这个拟声词,“猫”被摔得程度就很难完整的表达出来。可见,日语中这种表示声音较大的拟声词,在汉译时是可以被翻译出来的,而且必须考虑上下文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翻译,否则原文的感情色彩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例5:原文 「はてな何でも容子がおかしいと、のそのそ這い出して見ると非常に痛い。」
于雷译 “哎呦呦,一切都那么稀奇古怪,咱家试着慢慢往外爬,浑身疼得厉害。”
朱巨器译 “为何一切都那么古怪?我浑身疼痛,颤抖着爬出来。”
刘振瀛译 “我想:真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试着慢慢爬了几步,只感到浑身疼得要命。”
胡雪、尤炳昕译 “这光景可有点奇怪啦——我这样想着,慢慢爬动起来,身上觉得异痛。”
「のそのそ」是日语中的拟态词,意为“慢吞吞的,动作迟钝状,不麻利状”。此句是形容“猫”被抛弃后起身要行走的样子,于译、刘译、胡、尤译,都将该词的本意翻译了出来,译为“慢慢”,朱译将其译为“颤抖着”。我们通过阅读原文可以看出,「のそのそ」后面还跟了词组「非常に痛い」,可见“猫”是因为被摔受了伤,那么朱译中的“颤抖着”就更为贴切了,既可以表现出动作缓慢的样子,也可以表现出“猫”受伤身体疼痛的样子。日语拟声拟态词在汉译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尽量不破坏原文的感情色彩,有时要根据语境,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有些情况直译虽然也能保证原文意义的传达,但会破坏原文的语境关联。
[1][日]夏目漱石,著.于雷,译.我是猫[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日]夏目漱石,著.胡雪,译.我是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日]夏目漱石,著.刘振瀛,译.我是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日]夏目漱石,著.朱巨器,译.我是猫[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5]李畅.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6]王东风,张奉春.语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3.
[7]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s in context perspective -- "I am the cat" as the center
Gu Xiao-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110034, China)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Japanese,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TV or fiction, prose, the use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can be seen everywhere. Japanese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and flexible in use, strong randomness, and variety,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many things must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onomatopoeia, but the number is very few,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is difficult to reach, to make th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requires. "I am the cat" is a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of Natsume Soseki, works in a humorous 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 to view "hypocrisy" in human life, profound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and frequently works, more vivid, lively.
onomatopoeia; mimicry word; context; "I am Cat"
H36
A
1000-9795(2014)01-0398-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7
谷晓芳(1990-),女,吉林省梨树县人,从事日汉翻译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