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平 庞一佳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从动态顺应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以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为例
贾立平 庞一佳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文化语境;动态顺应;中国古典诗歌;隐喻翻译;策略
国际语用协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语言的综观论和顺应论,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语言顺应要依赖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语言使用者在理解、选择与使用语言时要顺应文化语境,唯有顺应特定的语境才能使言语表达真正做到恰当真实有效。翻译活动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同时,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并非是在一个理想化、公式化、静止化的客观环境下完成的;相反,译者从对原文的理解开始到译文的完成,无时无刻都要考虑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译文语言的选择也应是一个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结构、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顺应,从而有效地满足交际需要。基于顺应论和翻译的这种内在联系,本文将探讨动态顺应在文化语境翻译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的影响,以期为其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动态顺应是语用综观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应理论的核心,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主要体现在时间顺应、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了顺利的完成翻译,在理解原文的意识和特质之后,在用译语进行表达时,也面临多种语言的选择。因此,为了更好的转换原文的内容与思想,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也应该是动态的顺应过程,并且这种顺应应该根据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以其更有效地实现翻译的功能,从而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是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基于这一概念,要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一个词语,必须领会这个词语所依赖的文化语境,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众所周知,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文化语境制约词义的选择,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意义。因此,如何顺应文化语境成为翻译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问题。在翻译中,文化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影响着语言的命运。换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应动态的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最大限度的进行译文语言的解码与重构,从而全面的传递原文语义。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的过程中应动态的顺应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为了获得最佳效果,译者可使用直译、意译、不译或意义补全等策略来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进行译文语言的重构以取得原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
Verschueren 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境关系顺应的概念。按照Verschueren 的观点,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动态顺应。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言语的过程中,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语境制约着语言的选择,不同的语言选择又会引起语境的不同变化,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顺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动态的顺应语境。语言使用只有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才有意义。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在解读原文文本,而且要在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对话时动态生成的语境中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作为中国语言的精华、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典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古典诗歌并翻译它,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与翻译诗歌中的隐喻。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诗性隐喻中语言的灵活性与意义的多样性,并立足特定的文化语境,挖掘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下作者所隐藏的思想感情或真实意图,才会体会诗人的独特感受或其所传达的一种特殊意义,从而对特定的文化语境做出合理的动态顺应,以其合理、全面的传达中国古典诗歌中寓意深远的隐喻内涵,传播中华文化。
(一)典故与隐喻。典故是一种文学技巧,寥寥数语便可以激活读者头脑中的知识,联想与其它已有信息。基于古今的相似之处,通过采用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奇闻轶事这一方式,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典故是隐喻起源的一种,中国古典诗歌中包含有丰富的典故。例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译文:The Red Cliff
Iron of sunk, broken halberds did in sands long last;
Polishing them, we find they’re relics of war past.
Had east wind not helped Marshal Zhou out in the war,
Qiao sisters’d have been shut in spring tower of his foe.
◆The Red Cliff: It was the scene of the Battle of Red Cliff in 208, close to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in which General Zhou Yu of Wu(one of Three Kingdoms), aide by Shu (another of Three Kingdoms),defeated Wei’s army by setting their warships on fire in a strong east wind.
◆Qiao sisters: referring to the two sisters who were married to Sun Quan, the chief of Wu, and Zhou Yu, the commander of Sun’s forces, respectively(王大濂)
这首诗前两句是引子,诗人抛开了诗歌中以山河名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出土的铁戟写起,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时,中国读者记忆中就会出现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一战的壮观景象以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与之相关的习语。当然,也会联想到如果不是东风为周瑜提供机会,那么曹操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的情景。但是,由于英语读者认知体系中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就无法理解东风与周郎以及二乔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动态的顺应原语与译语的独特文化语境,并向上文译文中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加以注解,填补译文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意义空白(semantic blank),才能将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准确、恰当、足量的传达出来。
(二)文化习俗与隐喻。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样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然而,对汉语读者熟悉易懂的社会习俗对大多数英美读者来说却很陌生,如别离诗中多含有的“柳”字。例二: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柳枝词》
译文:In breaking a willow twig for my guest homebound, I recall my youth as my heart sails with the boat.
由译文可知,译者将“折柳赠别”这一内涵在译文中丧失掉了,所以要想完整的传递诗歌内涵,译者应立足特定的文化语境,动态顺应译文语言,可在译文后加注:In Chinese poetry, “柳”as an imag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arting, because “柳”has a similar pronunciation “留”, so ancient people broken the branches of the willow for farewell.
(三)宗教信仰与隐喻。宗教信仰对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主要宗教,因此在语言中也有所反映。众所周知,《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演变成了英语的固定词汇或表达,并广泛的应用于隐喻之中。然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主要的宗教,因此在汉语中,这两种宗教思想在隐喻中也常有体现。例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1:Life among mankind, like a dream, passes soon.(徐忠杰译)
译文2:Ah, this life is a dream.(杨宪益、戴乃迭译)
译文3:Life is but like a passing dream.(许渊冲译)
中国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人生就像一场梦。因此,以梦来隐喻人生的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想向译语读者完整的传递这一文化内涵,在直接等喻的基础上,应将佛教“人生如梦”这一宗教思想内涵通过添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动态的顺应译语文化语境,进行译文语言与结构的重构以取得原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
(四)地理环境和隐喻。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坐标,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自然现象和气候环境,这也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中。例四:(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译文: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from home.(翁显良译)
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象征着打破旧事物,带来新事物的革命力量,因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英国,西风是从大西洋上吹来的暖风。然而,在中国,西方却是寒冷的,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西风经常被用来隐喻悲凉的意境心绪或是反动的破坏力量。在翁显良的译文中,译者立足原语文化,顺应译语文化,“the west wind moaning”中moaning 一词既保持了原文“本色”,又成功的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深秋的苍凉和游子漂泊路途的凄苦与思乡之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的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的翻译。Verschueren 语境顺应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正如动态性是顺应理论的核心一样,动态顺应也应被视作是动态文化语境顺应模式的核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因素在不同意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语义的翻译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与寻找固定的翻译模式,而应强调译文语言的选择应是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作出变化。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最恰当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而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中,译者作为交际中的协调者,要取得等值的翻译,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积极动态地顺应不同语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相对等值的翻译,真实、恰当、有效、全面的传递隐喻中隐含的中华文化特有内涵。
[1]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В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现代外语,1994(4).
[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外语学刊,2002(3).
[4]余欢.从动态顺因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6):299-300.
[5]贾立平,张改丽.诗性隐喻及其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3.
[6]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许渊冲.唐宋词三百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8宣莹莹.小议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222-223.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dynamic adaptation -- Take translation of semantic metapho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s an example
Jia Li-ping, Pang Yi-jia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710054, China)
Poetry is a the sea of metaphor.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n exotic flower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world culture in China, 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metaphors. Metaphor reflects culture, metaphor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now mainly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and from the dynamic adap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metapho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xpect to benefit the metaphorical semantic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ultural context; dynamic adaptatio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000-9795(2014)01-0363-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02
贾立平(1965-),男,陕西户县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庞一佳(1987-),女,陕西西安人,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