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2014-04-17 09:12:21张亚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例句

张亚军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张亚军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互文性理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由于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意识到中外文学作品的互文特点,又要采用适当的策略将文学作品的内容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互文性理论;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一、互文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互文性理论主要研究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以及文本与文化的关系。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互文性理论,不仅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阐释文本,也能帮助译者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认为文本的结构具有不确定性,任何文本都无法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所有文本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个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实现。除克里斯蒂娃外,还有不少文学理论家也对互文性提出了自己的阐释。

在《小说文本》一书中,克里斯蒂娃曾指出,任何一个文本都隐藏着一个文化中的文化传统积累,是书中之书。每个文本都必须依赖其他文本而存在,不能孤立地被释义。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依附于特定历史、文化、价值而存在的互文性标记。处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读者遇到这种互文性标记时常常不知所云。在文学作品中,互文性有以下5种情况:

1.引用。指直接引用先前文本,通常以引号为标记。

2.典故和原型。指在文本中出自圣经、民间传说、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等之中的典故和原型。

3.拼贴,指作者将前文本改造、扭曲后,将改造后的文本融入新文本中。

4.嘲讽的模仿,指根据某种固定形式而提出的异于原形式的表达手段。

5.“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此观点由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等人提出。指的并不是某一具体文本的借用,而是文化的影响。

以上谈到的仅仅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互文性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者,还是原文本的读者、阐释者和生成文本的作者,需要解读、阐释和改写原文本。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慎重选择翻译策略,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理解要求。

二、互文性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艾略特曾说过:“稚嫩的诗人依样画葫芦,成熟的诗人偷梁换柱。”译者能否胜任自己作为读者、阐释者以及作者的三个角色,这不仅取决于译者的艺术创造能力,还取决于译者对于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处理能力。本文认为,在翻译互文性现象时,应该主要采用以下3个技巧。

1.补充言外之意。面对同一个词时,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的原语读者可以运用文本的互文性特征,从而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是译语读者则只能片面地了解其词典义,阻碍了译语读者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因此,处理某些互文性现象时,译者可以采用补充言外之意的翻译策略。比如在下面的例句中

例句:Men sent flowers, love notes, offers of fortune. And still her dreams ran riot.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What a door of an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

译文:男人送花,送情书,送时运给她。可她梦幻无边。这一百五十块钱!这一百五十块钱!真像藏着神灯的山洞为阿拉丁打开了门。

译入语读者由于缺乏相应的互文性知识,在阅读原文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若在译文中将Aladdin’s cave直译为“阿拉丁的山洞”,会使译入语读者不知所云。在例句译文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情况,将典故中隐藏的含义补充完整。既弥补了完全直译造成的文化空缺,又能帮助译语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原文。

2.巧妙改译。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将改译界定为“当源于文化的情形在目的与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参照的翻译策略。”当译者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文化中对应的情形时,译者应充分应用互文性知识,使用改译技巧,使译文与原文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下例中:

例句 :“姑娘别误听了小孩子的话!柳嫂子有八个脑袋,也不敢得罪姑娘。”

译文: “Don’t believe what those children say, Miss. ” they begged Siqi. “Even if Mrs Liu had nine lives, she’d never dare offend you.”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有八个脑袋”形容生命力强、命大。但是在英语中,不用“eight heads”这一表达方法表示生命力强、命大。译者巧妙地改用了英语谚语“A cat has nine lives”,用“nine lives”代替“eight heads”,既形象地表现出了原文的意思,又充分满足了译文读者的理解需求。

3.增加注释。任何文本都必须借助与其他文本相关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释义。因此,翻译既是对原文的翻译,又是对与原文相关文本的阐释。因此,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不够的。为了准确解读原文中的互文性现象,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原文,译者可适当地增加注释。比如在下个例子中:

例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译文:In respon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s,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ble than Bi Gan, more delicate than Xi Shi.

注释:Bi Gan: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Xi Shi: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在原文中,作者将林黛玉比作比干和西施。中国读者一读便能在头脑中描绘出比干西施的美貌聪慧,所以可以准确地体会到主人公林黛玉的美丽。在译文中,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比干和西施译做Bi Gan和Xi Shi。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读者便会有不知所云之感。所以,译者对比干和西施做了增加注释的处理方式。

三、结语

在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下,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隐藏着一种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同时担任读者、阐释者以及作者三个角色。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利用互文性知识,正确把握互文性现象,使用增加言外之意、巧妙改译以及增加注释等方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国家的社会潮流并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需求。

[1] 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1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1edge.

[2]哈蒂姆,巴兹尔&伊恩·梅森.话语与译者[M].王文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

[4]余高峰.互文与翻译[J].译林2012(5):219-222.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Zhang Ya-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ulture, history,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 literary work, the translator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inter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lso use the appropriate method to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works is transferred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intertextuality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000-9795(2014)01-0340-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02

张亚军(1990-),女,山东淄博人,从事英汉翻译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例句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英声细语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