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2011年吉林省共有城镇和一般镇427个,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倍多,总人口达到1 353.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镇区总人口365.04万人,乡镇的城市化率为26.98%。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有70%以上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足3万人,有70%的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足4 000人。2011年全省仅71个建制镇人口超万,只有14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超5万。
自2005年扩权强县改革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六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截止到2011年末,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 469.6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1.4%;第二产业在县域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为18.5∶45.2∶39.2;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53.5亿元,增长40.6%,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8个,比上年增加7个;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 719.3亿元,增长43.9%。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居民生活改善,城镇建设迅速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商店、饭店、旅店、公共交通等设施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2009年小城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75元,比2005年增加813元,增长39.4%,全省各镇财政总收入57.29亿元,比2005年增长70.9%。2001~2011年的十年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93.12平方公里增长到1 270.99平方公里,增长率为60.25%,年均增长4.83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发展县域城镇化可以平衡城乡利益冲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集聚,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合理分散消化在大中城市之外,既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城市群城市带的搭建。对农民来说,既参与了城市化进程,完成了身份转换,实现了资源共享,也体现了就地原则,免去了背井离乡的困惑,还降低了农村人口转化为市民的成本。对城市居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批农村流动人口对大中城市的冲击,减弱了城乡人口在社会、自然资源争夺的损害。对国家来说,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和完善的城镇空间体系,同时也缓解了大城市急速扩容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大中城市因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系列问题,还能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城乡矛盾进一步深化,逐步淡化城乡二元利益冲突。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关键问题,而县域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口存在地缘联系,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定居成本较低,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可兼顾一、二、三产业,县域城镇均可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发展县域城镇建设,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城镇投资经商,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就业空间。县域城镇化对加速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人口聚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体现出的优越性是巨大的,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也是在财政力量有限的经济欠发达的吉林省的必然选择。
城镇建设过程中,培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城镇的长远发展都伴随着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城镇建设和城镇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建设因地缘特色和因地制宜原则,造就了不同地域的特色产业化。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尚待提高。要突出县域城镇化特色,应从特色小城镇建设入手,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聚集,根据各地区不同特色,分别培育发展不同特色城镇。特色化的县域城镇建设,加快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整体提升,同时推动了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增长方式由物质消耗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城镇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即至少拉动GDP上升1.5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的建设,在市场形成方面,有利于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互动发展,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培育以重要节点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镇管理水平、服务效率的提升,都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既有农业产业经营带来的稳定收入,又有市民化身份转变带来就业工资,收入既能保底,又有富余,直接拉动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乡镇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整合乡镇企业,改变过去乡镇企业布局凌乱、规模不等、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切实改变城镇现有城市面貌和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城市建设,设施先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可以直接带动物流业、建筑业、能源业等诸多工业产业的投资,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稳定居民收入,刺激消费,从而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水平,开发新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可以带动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另外,城镇建设本身更是拉动投资的热点,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道路桥梁铺设、城市绿化环卫的搭建、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均能大幅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同时,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道路、桥梁、电力、通讯、水厂、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可用经营的办法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从而培植新的财源,拉动城镇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1]李秀香,黄梓桢.加强江西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9).
[2]于 畅,王 野等.长春:率先发力小城镇建设[N].吉林日报,20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