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红,胡贵恒,黄 玲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安徽合肥231131)
国家“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技术产业支撑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高级技能型技术人才;要反映专业前沿,有一定的行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采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的模式架构,在目前的软件主流技术方向如NET、JAVA、PHP等基础上,增设拓展新技术如物联网、安卓技等技术方向,以满足当前地方产业发展对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方向设置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选择情况,对过时的专业技术方向进行自然淘汰。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目前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中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培养模式。将企业牵头实施的职业认证与培训、课程实训、项目开发、合作科研开发等纳入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方向课程置换,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接口。
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构成教学基本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建成“岗位→能力→课程”课程体系。对所开设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力度建设实践课程,替换内容陈旧的课程,新增专业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专业知识结构。课程分四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模块,熟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掌握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等岗位所需专业技术知识;专业选修课模块,该类课程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建设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专业技术论坛,为学校和合作企业的教师、学生等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建设核心课程教学项目、案例库。项目导向、案例驱动教学是很多专业方向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近年来得到广泛认同。教学项目、案例库是项目导向、案例驱动教学的依托。采用购买、教师自行开发、校企共同开发等多种方式,将企业真实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作品、优秀毕业设计等改造成教学项目案例,完善教学案例库,使多数具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支持。
整合上述资源建设成果,构建立体化育人环境,开发“软件技术专业在线学习平台”,围绕专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仿真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素材库、试题库进行整合,建设成开放、立体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当前计算机专业类优秀教材种类很多,能较好地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需要,基础理论部分的课程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选修课群教材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采用。
实验实训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很多课程的实训环节尚无统一规范,实训内容、平台随学校而变。实训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优秀教材鲜少,对教学的适用性不强,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根据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开发、编写实验实训课程教材,是课程建设重要内容。
“整+分”项目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再将这个“整”的项目细化成若干个“分”的项目。具体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与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相关的实际项目;经过筛选和分析,对项目做具体的分解,确定项目完成的方式、小组协作的方式、项目完成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
一方面,随着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课程教学已从之前的多媒体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发展为以实训室为主、多媒体教室为辅的教学方式,继续加大实训室教学比重,并且配备电子教室等教学软件,灵活运用教师广播、学生演示、教师监控、师生互动等各项特定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资源库部分资源网络共享。网络共享资源可包括课程大纲、教案、项目案例、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上机指导、知识拓展、章节练习、教学录像等内容。
改变传统考试评价体系,研究新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使其能够更真实、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的语言工具进行项目开发,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验证性实验的完成情况、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的质量等,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个人做出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高级技能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紧跟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软件人才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按企业实际实践环境构建机房实训设施,合作企业参与规划。充分利用软件项目开发工作室,满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之余投入真实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积累学生的项目经验,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实践教学形式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实践教学形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基础理论、原理、算法、构架,多数专业理论课程开始课程实验,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网页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等专业主干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最基本实践教学形式,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完善各课程设计实验环境,明确课程设计目的、任务、内容、评分规范,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项目实训教学形式。每个专业技术方向安排2周以上专业实训,设计、开发、完成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项目或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该层次实践教学要求全部学生参加,但可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安排难度不同的实训项目。
3.工作室实训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工作室资源,承接社会、合作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参与研发,强调以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到工程化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有可能体察并实践软件工程的主要知识点: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等。在企业或项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团队,使学生在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中,将软件项目不同阶段从头到尾逐一亲身经历。
为现有的软件NET、JAVA、PHP等技术方向建设实训平台,并跨方向开放,从职业认证、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三个层面展开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使大多数具有一定专业基础、有兴趣的学生都能获得实训机会。
将物联网、云计算、android游戏开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职业认证与培训、模块嵌入理论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设计、工程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合作科研开发。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内外各类竞赛,如程序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等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除了以上几方面外,高校在培养高级技能型软件人才工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群体,自身不论在师德、业务能力还是实践水平上都应该达到高标准,高校应该在师德教育、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适当投入财力、人力。另外,管理创新是专业建设的制度关键,重视教学管理改革,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这一点也是培养工程中不可忽视的。
[1]胡方霞等.校企深度融合推动下的“三段进阶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2,(11).
[2]张新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13,(3).
[3]黄存东等.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