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工科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4-04-17 09:12:21王寒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传统大学生

王寒娜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浅谈理工科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王寒娜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有巨大的帮助。解读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针对目前理工科高校内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阐述阐述在理工科高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理工科;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党的十八大对于文化的重要作用,做了深入的阐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的内涵。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只有那些具有生命、极具价值的文化,才能够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生命、极具价值因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存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之中,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里,它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

1.提倡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个体内在品格的修养,形成了特有的崇仁尚义、重义轻利的非实利主义风格。《论语·里仁》中记载着孔子对于“利”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则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希望拥有财富和权力是人心的一种自然要求,是合理的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财富与权力的方法要合乎仁道,反对用非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和转变社会地位。对于“利”与“义”的关系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也有明确的阐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反对放弃 “义”,片面的追逐“利”,他主张义与利的统一。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功利的追求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建立起一个经济发达和道德文明的社会,对利益的追求则必须受到道德的制约,这就要求一个人不管身处何境,无论富有或是贫穷,都要保持道德的自律性,正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晰的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荀子:“制天命而胜之”, 强调的都是人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天”而应“自为”“自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这种坚持不懈、为理想而拼搏的精神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被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心理,造就了无数仁人志士高尚的人格,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司马迁在他的著作报任安书中列举历尽艰辛,饱尝苦难,奋力拼搏而成大事业的历史人物以自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观司马迁本人,也是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发奋修志,历时十余年,最终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经过长期的传承和习染,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3.辩证和谐的行事处世原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和本然状态,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秉性。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的本质在于协调和统一多种因素的差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说的是,作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要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孔子认为在行事处世中首先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让差异成为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障碍。其次要有宽广的胸怀,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听取不同的见解。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同样强调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儒家这种将“和”用于人生,以宽和的态度待人,求同存异,追求和谐统一的处事原则,历时千年,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然而由于文革十年浩劫的对于传统文化所造成的的沉重打击,以及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元文化思潮涌入国门,使得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对于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1.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文化被边缘化。高校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是的理工科大学生不得不将时间、精力投放到那些可以立竿见影,能为就业产生直接效益的技能学习上。相交于此,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则表现的缺乏兴趣,没有主动性。很多理工科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很少,艺术类的课程的更是少得可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应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由于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效模式,致使目前的“两课”教育存在着“重政治,轻文化”的现象,难以做到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致使目前仅有的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但学生因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习热情低迷,课堂学习效果不佳,逐渐的这些公选课被边缘化,有一些甚至索性撤销了。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在理工科高校的传播显得举步维艰。这种片面的功利性的学习倾向,阻碍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得理工科大学生出现了知识结构失调的问题,出现了综合素质较差,尤其是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

2.第二课堂难觅传统文化身影。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能够对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能够提高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业余爱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陶冶身心。因此,办好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纵观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的第二课堂,我们很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第二课堂的活动很多以节日为契机展开,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西方节日凭借其新颖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以及浓郁的氛围,更受理工科大学的喜爱,反观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则显得备受冷落,即使是春节、中秋、端午这类受重视程度较高的节日,理工科大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传统节日被简单的理解为 “吃”的节日,即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对于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却知之甚少。显然,传统文化中,冲淡宁静、修身养性的元素难以吸引日益浮躁的大学生。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2]

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需要高校在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优化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于塑造理工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很有帮助。因此,在理工科大学内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学会包容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际关系优劣会对人们的心态和情绪造成直接影响。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案,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南航刺死舍友案,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情,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一些小矛盾导致和室友关系不和,积怨之下,一时冲动做出结束同学生命这样令人发指的行为。这些无疑是人际关系不顺,心理不健康、甚至扭曲造成的严重后果。郭沫若先生对于人际关系的阐释,可谓恰到好处:“每一个人要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事实上是先要把别人当成人,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3]每个人都是在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真正确定自个人的价值。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冲动,看待问题容易钻牛角尖,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能够帮助大学生摆正心态,应对负面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以开阔的胸襟包容他人,谋求共同的发展。

2.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九零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的过程中,备受呵护,缺乏挫折教育。因而一旦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就很容易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近十年来,高校成为自杀事件的重灾区,从 2001 年到 2009 年,排除变量信息不全的个案,在网上抽样搜集到大学生自杀案例高达132 例,2011年1月至5月共发生了大学生自杀事件39起。[4]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的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教育理工科大学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悲观抱怨,自暴自弃,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胜利和失败。

3.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从主流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态势。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生活多样化的冲击,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开始出现以下问题: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奉行“金钱至上”原则,“一切向钱看”。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传递给理工科大学生,帮助他们将社会的需要自觉的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人生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3-17.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05):3-8.

[3]郭沫若.十批判书[M].人民出版社,1954,88.

[4]腾讯·大闽网今日视点第054期专稿.大学生接连自杀不断上演的悲剧[EВ/ОL].[2011-06-15].httр://fj.qq.com/a/20111222/000302. htm.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ng Han-na

(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has a long histor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e of great help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enhancing interpersonal skills,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enhancing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ee aspec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640

A

1000-9795(2014)01-0187-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0

王寒娜(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FDY032);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专项(校园文化建设)(KJZXWH201302)。

猜你喜欢
理工科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