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越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4)
沧海桑田:“红色经典”小说的历史嬗变
邓 越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4)
“红色经典”小说是“十七年文学”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定的政治文化向度,自“红色经典”小说诞生,其随时代波涛起伏荣辱的命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原装的红色经典”、“翻拍的红色经典”、“恶搞的红色经典”三个阶段来分析“红色经典”小说在传播过程中的几番沉浮,折射其背后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
红色经典;小说
建国初年,适才推翻三座大山,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深入人心,成为文艺界的方针指南,其二元对立结构的思维模式将敌我关系界定得泾渭分明,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1]在强大政治倾斜力的推动下,讲述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及歌颂建设祖国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文学的典范和思想的范本。
“红色经典”小说一经问世就引来读者争相传阅,逐渐形成一种流行文化。准确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他们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接受基本上是发自内心的,是倾心认同这些红色作品的,因为他们是深信新中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且这些作品通俗的表达和传奇性的结构,也易于理解和接受”。[2]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红色经典”小说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此黄子平有过准确的概括:“他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3]。“红色经典”小说为新中国文艺定音,服务于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国人形成新的价值观念,进而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文革结束后,“红色经典”小说作为“左”的政治的文学化身一度销声匿迹,逐渐湮没于文学史之中。而如今社会转型期所形成的焦虑和空虚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怀旧心理, “红色经典”小说的改编让人们缅怀过去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红色经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堪称2004年电视剧荧屏一大气象。
“红色经典”小说的文本过分强调“文以载道”,提倡文学政治服务的阶级意识,自然就忽视了文学本身,而翻拍的“红色经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说是具有超越意义的,无论是江姐,还是李侠,都不再是高大全式的,而是丰富的,有七情六欲和爱恨情仇的。翻拍剧把英雄拉下了“神坛”,还原成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人”。然而在 “人性化”翻拍一片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消解崇高之实,部分影视剧改编以娱乐至上的态度去解读“红色经典”小说,“爱情”、“离奇情节”、“帅哥靓妹”成为翻拍“红色经典”小说最常用的三板斧,有的甚至将“红色经典”改编成了“桃色经典”乃至“黄色经典”。在一体化语境消失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加宽容的对待这样的矫枉过正,“不妨把‘红色经典’改编,看成中国人正在对重寻历史、理想、人性的慢慢途中的彷徨。在还没有找到这三者之前,在这三者还未真正满足当代人内心的需求之前,‘红色经典’的改编会不断的涌冒出来,像一首在路上极为想唱而又尚未唱成好调的歌。”[4]
恶搞反映了“红色经典”小说革命化而不要人情的局限性,更折射出青少年对于“红色经典”的不信任,与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经典教育与教学内容存在着明显相脱节的现象,面对教材中红色经典越来越少,红色教育不能形成应有的感染力的现状,政协委员艾克拜尔.吉米提在提案里建议:修改《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和《语文课程标准》,加强“红色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红色经典”课文去认识那段历史,把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5]
“红色经典”小说是“中国式”的经典,中国特色注定了它们被广泛传诵,又被不断诟病, “红色经典”小说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几经起伏,在陶冶一部分人,娱乐一部分人,伤害一部分人后,“红色经典”仍被称之为经典,因“红色经典”小说中蕴含着的坚定信仰、奉献意识、质朴情感、乐观精神等高贵品格,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珍贵补偿,红色精神终将作为文化前进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红色经典”不该也不会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
[1]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4(03).
[2]孟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两种时间”[N].中华读书报,2000-10-18(06).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М].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书1996年香港出版时名为《革命、历史、小说》.
[4]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
[5]王斯敏.让红色经典回归中小学课本[М].光明日报,2009-3-13.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d Classics" novels
Deng Yu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The "Red Classics" novel is inevitable product of "seventeen year literature"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particular political culture degree, since the birth of the “Red Classics" novel, the era of honor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fate has been a concern to peop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phases to analyze the ups and downs of "Red Classics" novels in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change the ideology behind the refraction.
red classics; novels
I207.4
A
1000-9795(2014)01-0065-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5
邓 越 (1990-) ,女,辽宁鞍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从事新闻与传播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