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引导社会服务发展,这是一个导向性问题。社会发展的观点起源于1950s、战后纷纷独立的南方国家。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希望效仿欧美国家的模式,能够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通过建立综合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社会福利项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观点。该观点逐渐得到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促进。特别是联合国于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大会通过的千年发展计划目标——《哥本哈根宣言》——所确定的原理使得社会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今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发展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涌现出大量的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社会发展的观点也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接受和采纳,并用于教育、卫生、就业、儿童成长、消除贫困、社区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的制定。
社会服务作为社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服务的创设和发展关系到全体公民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当今的中国中央政府倡导“努力改善基本民生,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之际,需要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引导社会服务的发展,为社会服务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并用社会发展的观点为社会服务构建一个发展战略框架。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对社会服务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假设和原理、发展框架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的社会服务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完善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尝试。
社会发展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动态的促进当今社会福祉的途径;另一方面,它为探寻能够促进人类福利的经济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融洽的思想框架(Midgley,1995)。所以说,社会发展为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视角,代表一种整体的方法,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过程定位的。归纳起来,社会政策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被设计用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相连接,以促进全体人口的福利,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因此,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所有政府部门共同的、重要的议事日程(DSD,2005)。同时,在现代福利背景中,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产生社会福祉,使得人们在最广阔意义上能够行动和作出自己的决策(Homfeldt&Reutlinger,2008)。
2.社会发展观点把注意力聚焦于有计划的干预战略,即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宏观干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的中观干预,以及家庭、个人、邻里和志愿者等个人和群体的微观干预。这意味着一方面把地方社区与政府和国际组织一起放入它的战略框中,另一方面也把干预的行动者从社会机构到个人一起放入战略框架中。
3.社会发展的观点寻求在社会政策领域内整合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它协调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制定,并为联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项目创造制度机制(Midgley&Sherraden,2009)。社会发展途径能以独特的方式融合经济与社会目标。它不仅能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提高生活标准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能积极地将经济发展导向社会目标(Midgley,1995)。
4.社会发展理论坚持认为在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整合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应当为促进所有人口的福祉服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应给普通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整合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言,社会发展的观点不仅承认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的至关重要性,而且积极地利用经济发展寻求社会目标的实现(DSD,2005)。
5.社会发展观点认为,应当提高大多数人参与生产性经济的能力,并认为经济参与是大多数人满足自己社会需求的主要手段(Sherraden,1991)。但也应看到,社会发展的观点承认存在两种障碍(Midgley&Sherraden,2009)。一是个人障碍。当个人面临身体和精神残疾等问题,难以获得社会服务,无力参与经济时,所面临的严重困难。二是社会制度的障碍。如年龄和其他因素的偏见和歧视,会导致进一步的剥夺和忽视。所以,与传统的收入维持和社会福利等社会项目提供的方式不同,修正后的社会发展观点强调,除了对一部分因自身功能障碍无力参与社会的人,国家需要提供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等社会项目外,对大部分人,重点应从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转向对经济有直接贡献的社会项目。即便是提供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等社会项目,这些社会项目也对经济有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因此,应当投资社会项目,而社会项目的经济参与应当有助于经济发展,两者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总之,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不能将社会项目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社会政策讨论中忽视经济因素是有害的。社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以图达成各种社会政策的和谐。社会发展超过了过去主宰社会福利思路的那些残留性和制度性途径。社会发展途径不但能顾及更为广泛的经济现实,而且能积极促进发展。由于其关注的焦点是发展,以及社会性干预如何与发展目标相和谐,所以,社会发展因其干预性质、致力于进步、宏观聚焦、全民性质、社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空间聚焦以及能采众家之长,因此成为当今最有包含性的促进社会福利的途径(Midgley,1995)。
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点来看,一方面,社会发展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结构和框架的质变,帮助社会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Wikipedia,2008);另一方面,社会服务的目标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致。因此,社会发展理论能够也应当为作为社会政策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服务提供一个解释性和指导性框架。而且,社会服务迫切需要社会发展之类的促进其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服务方案才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社会发展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迎接这些挑战,因为社会服务是政府正式创造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联系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与项目。概括起来,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服务的指导意义在于:
1.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理论表述,既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政策观点(Morrison,Rodgers&Morrison,2005),又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联系政策和实践的统一观点(Morrison,2010)。因此,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积极影响恰当的社会服务政策的形成和贯彻落实,特别是有利于社会服务政策的形成。当前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服务,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利用社会发展理论指导社会服务政策的制定,就是旨在倡导社会福利的发展观。
2.社会发展理论从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获得灵感,因此,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角、整体方法及其跨学科的特点,使它能够对多种社会科学的真知灼见兼收并蓄,有助于达成对社会问题的共识,为社会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和发展思路,并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有效的行动指导和跨学科基础。
3.社会发展的观点倡导变革,具有进步性质。中央政府提出要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就是对过去的碎片化的社会服务的整合,就是对社会服务供给不足的深刻认识,就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反映。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体现了社会改善、社会进步的观念。
4.社会发展的观点表明社会服务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社会服务的发展过程是干预性质的。因此,社会服务的目标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或某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力量的作用下自动实现,它需要有组织的努力来实现,需要国家和政府为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的制定而实施具体的规划和战略。而且,大部分社会服务要依赖于经济发展产生的税收,所以社会服务的规划和战略应当直接或间接地将社会干预与经济发展努力联系在一起。
5.社会发展范式要求社会服务采用一种宏观聚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有社会服务需求的人口,因此其范围是包容的或全民性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空间场景内促进社会福利,如乡村、城市、地区或国家;同时在具体的微观场所提供社会服务,如家庭住所、社区照料设施和机构服务设施等。
6.就社会服务自身的运行过程而言,社会服务的社会发展范式一是强调对所有人的恰当的服务,特别是对穷人、脆弱和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二是突出预防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早期儿童干预,如日间照料对人力资本发展有极强的激励效果(Kirp,2007)。三是支持人们追求他们自身发展的潜能。四是承认各种社会服务人员的重要作用。五是承认整合的方法对于服务发送的必要性(DSD,2005)。六是为服务对象的介入提供机会,因为服务的接受者介入需求的确定和对服务的恰当反映是重要的,而且社会服务的实践也需要这种介入。七是能够确保和促进干预努力的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发展范式为社会服务提供一种指导框架,对于拓宽社会服务理论视野、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服务的创设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学者(Jacobs&Cleveland,1999)认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四个不同层次或类型的机制:社会抱负(志向)、政府权威、社会-文化结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为形式的社会本领(social know-how)。类似地,笔者认为,综合来看,精神层面上的社会理想抱负和心理层面上的社会预期,提供物质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结构层面的要素,行动层次上的政府的倡导和作为,技术保障层面上的社会本领等等,是决定和推动着社会服务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精神和心理的驱动力
(1)社会理想和抱负。影响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背后驱动力是精神的和心理的。影响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是社会信念、社会理想和社会抱负。社会理想和抱负指引着社会服务的产生和发展。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大同,近期目标是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和谐,尤其是希望繁荣、富强、保障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理想抱负激励着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的社会服务的推出。
(2)社会预期。社会预期是推动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表层心理动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受到一系列不同的心理动机推动,如生存和自我保存的要求、渴望拥有土地、寻求社会地位和权利、追求财富等。不断上升的预期演进代表着推动发展的新的更有力的动机力量(Jacobs&Cleveland,1999)。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表明,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预期不断提高,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成立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制定社会服务政策法规,并依法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中国也是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物质保障和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预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的。
概而言之,没有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抱负和不断上升的社会预期,社会就不会努力采取新的手段和举措来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结果。
2.物质和技术保障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为社会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并决定社会服务发展的水平。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服务发展经历表明,当人均GNP达到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时候,社会服务开始起步;当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以后,社会服务项目迅速扩展,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的政府越重视社会服务,越有条件发展社会服务(李兵,2011)。但经济波动也会影响社会服务的实施。最近十多年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和财政危机导致政府开始从社会服务抽身,采用市场原则,即所谓的社会服务私有化。
(2)社会本领。科学知识和技术,计算机语言,通信、卫星定位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水平等社会本领的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上的保障,并使得社会服务质量更高,服务对象能够更加便捷、及时地获得服务。像北京什刹海社区采用与计算机联网的卫星定位技术为高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政府倡导和社会文化结构
(1)政府倡导。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的社会服务体系都是在政府倡导和主导下建立的。政府通过设置机构、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监督管理、直接提供服务、宣传和教育、信息公开、激励和奖惩等干预手段,引导着社会服务的发展,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社会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仅不可替代,而且为社会服务的创新提供支持和援助,并能够组织新的社会服务活动。
(2)社会文化结构。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决定着各国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从宏观上讲,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影响着社会服务模式的选择。例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塞浦路斯和马耳他这些地中海国家受到天主教传统的影响,更多强调家庭负责照料和诸如红十字会这样得到确认的NGOs的责任(Munday,2011)。瑞典、丹麦、挪威与芬兰等北欧国家则受到普遍主义文化的影响,国家几乎承担了全部的社会服务。美国受到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则相对多些。德国、奥地利、荷兰和比利时等传统的西欧国家公民社会的结构形态发育成熟,因此,由NGO提供的社会服务特别有分量。而中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上家庭和家族是社会服务的主要供给者,而国家的社会服务供给则明显不足。
从微观上讲,个人和家庭长期形成的民俗、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文化、社区社会文化结构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定式也会影响着对社会服务提供方式的选择。所以,在进行社会服务的制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行为特点等社会文化的需求。
总之,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合力,促进着社会服务的发展。这些因素在中国构建社会服务体系过程中也应予以重视。
笔者认为,通过精炼社会发展的假设、原理和战略,社会发展观点可以替代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并为社会服务政策的抉择提供指导。
1.社会服务发展的基本假设。社会发展理论的假设基于社会发展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当然,外部条件的确可以影响过程。人类发展基于人的选择由人的反映决定。人类发展是人的意识、理想抱负、态度和价值观的函数。所有人类创造性的过程,是自我设想的过程(Jacobs&Cleveland,1999)。因此,基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服务基本假设是:
(1)社会服务是人有意识的产物,与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一样,是一种人工的社会设置类型。人类通过所确立的社会理想抱负,根据社会预期的不断变化,来设置社会服务的管理形式和服务方式,以满足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需求。
(2)应当聚焦于社会服务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服务的结果。因为社会服务的政策制定、战略选择、管理活动、项目提供和结果等等是在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和行动性。如果只聚焦于结果,不关注过程,那么,就会疏忽实现结果的手段、因素等重要议题,就会出现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偏差。因此,只有聚焦于发展的基本过程,才会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实现社会服务的目标。
(3)社会服务活动要承认和尊重人和社会内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要尊重社会服务发展的本身规律。社会服务能够通过服务对象和社会内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赋权,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水平的提高,并探索出社会服务的发展模式。
这一基本假设的意义在于,将社会服务的发展过程视为人类创造性的过程,社会才会发现和利用自身的创造潜能,来构架和推动社会服务发展,社会服务才能按照自身动力和运行轨迹来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
2.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从各国的社会服务实践来看,尽管社会服务是政府主导的一项社会发展事业,但由于社会服务领域内有大量的经济活动,因此,与社会发展理论和假设相对应,笔者尝试将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归纳如下:
(1)政府主导原理。总结各国社会服务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政府首先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项目的支持,将社会服务纳入社会发展事业中来,并将社会服务确定为政府的一项社会职责。其次,政府通过成立管理机构、制定政策法规、协调部门和各级政府行动等保证社会服务的运行。最后,政府通过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即扶持和支持等干预手段,引导社会服务发展方向。英国政府倡导的社会服务现代化,即社会服务私有化便是一个例证。
(2)整合原理。首先就社会服务制度建设而言,针对过去社会服务从管理到服务的部门化、条块分割、矛盾冲突、重复建设、碎片化等问题,用整合的观点进行社会服务的整体设计,实现社会服务领域内的管理和服务的整合。其次,社会服务同时兼备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服务能够而且应当很好地体现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整合。最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技术、舆论等有利于社会服务发展的因素。
(3)多元发展原理。社会服务的发展不能只单纯地依靠家庭或国家一种资源,而是要采用被称之为“混合经济的社会服务”发展模式,即依靠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和朋友,社会(志愿)群体和组织,政府,工商企业,某些职业共同发展社会服务。因此,首先要采取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是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个人和家庭等合作和伙伴关系,例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要放松政府对社会服务的管制,允许社会组织和私有部门参与社会服务。
(4)过程原理。如果把社会服务作为一个过程来看,我们就会用政策过程理论、生命进程视角等纵向发展的视角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来看待社会服务,并付诸于行动。首先充分考虑影响社会服务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认识到社会服务发展的阶段性,保证社会服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和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并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最后通过政策实施、评估和监督等措施来发现不足和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改进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并不断丰富政策。最终形成政策完善和实施的动态良性循环,保障社会服务的正常发展轨迹。
(5)公民介入原理。就是要赋权,充分尊重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以及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首先是尽可能让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介入决策、服务提供、评价等社会服务全过程;其次要发挥社会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的全过程。
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要求,社会发展的观点应在社会服务众多的政策、项目和计划中被体现。这些政策、项目和计划旨在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因此,社会服务的发展战略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用规划统领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服务规划反映了国家的政治决心,是国家主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性的社会发展构想,能够很好地表达推动社会发展的干预思想,是达到改善社会目的的有效途径。
(1)定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五年,或十年,或更长时期,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一项常规工作。这种规划突出的特点是,协调和融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采用这种途径使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并重,共同致力于人口福祉的改善。从从属性上讲,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要求所制定的一个专项规划,通常社会服务发展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因此,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应体现和反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社会服务发展规划通过确定具体的社会性目标,提醒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社会服务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对规划者提出了更高的政策水平的要求。
(2)国外学者(Ogilvie,Ogilvie&Company,1990,转引自Westhues,2003)从政策外延的角度将社会政策分为战略型框架、立法型框架、项目型框架和操作型框架四种。从规划的具体内容上讲,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兼有战略性、项目性和操作性政策的特点。因此,社会服务发展规划除了体现和反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外,还应很好地将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所要求的精神贯穿进来。也就是说,社会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人群、资金来源、设施建设、服务项目提供、监督评估、发展手段等都应有具体的规定。
2.创设社会服务模型——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在一定社会模型的框架内发展社会服务,如英国自由集体主义的社会模型、北欧国家福利的社会模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社团主义福利的社会模型、美国市场经济福利的社会模型。这些模型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中国发展社会服务的社会模型不能简单套用其中任何一种社会模型,但可以兼收并蓄,创设适合中国社会服务发展的社会模型,即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
(1)建立各级政府责任共担模型。发展社会服务,首先应当确立政府的责任,不能跳过这一环节就谈社会化发展。确立政府的责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共担机制,即中央政府和地方为社会服务共同提供税收财政的支持,而中央财政的投入总量所占比例一定要适当,能够弥补地方资金投入的不足。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对社会服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上。第二,各级政府,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对于最需要帮助的、自身和家庭无力获得服务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服务对象,承担共同负责。同时,发展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第三,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和提供服务项目。而这些设施和项目是基本的和必要的。具体工作由政府所属的公共部门实施。
(2)建立政府与社会责任共担模型。在明确政府职责后,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会服务,形成政府与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共担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土地优惠、服务转包等形式促进营利部门参与社会服务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提供。第二,政府通过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等参与社会服务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提供。第三,政府通过津贴、完善居家服务设施等措施支持家庭和亲属提供社会服务项目。
总之,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也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提供了合理依据、基本与普遍战略,以及西方所谓的普遍主义和剩余主义社会政策的有效结合。
3.用融合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方式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区别指导供给分配的原则和动机不同。福利国家的社会市场主要是对人类需求、依赖、利他情感、社会义务、慈善动机、对共同保障的想望的反映来分配商品和服务。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经济市场来生产和分配,思想基础是企业创新、生产率、消费选择、支付能力、对利润的想望(Midgley&Sherraden,2009)。从已经开展社会服务的国家的实践来看,在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着一个无形的社会市场和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可以推断,中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培育社会市场,二是发挥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
(1)将社会服务的社会市场划分为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公共领域的社会服务包括通过政府直接支出、特殊的税收津贴间接支出、政府管制三种方式来实现。私有领域则包括由家庭、邻里和朋友等非正式社会网络组成来提供相互援助和社会支持的非正式部门,非营利社会福利机构的志愿部门,营利公司的商业部门等三个部分。
(2)明确社会市场领域内社会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政府灵活运用市场原则,通过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来发放社会福利服务。二是发挥私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优势,来补充社会福利服务供给,并为其创造福利服务发放机会。
总之,作为理论观点,用融合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方式推动社会服务发展的这种方法是描述性的中立模型,它承认社会服务的资金和发送通过公共和私有领域来实施,并努力发现公共和私有部门之间最有效结合的方式。
本文的研究是初步的,更重要的议题是:为什么社会服务出现了60年,更多的研究侧重于政策和实践,而聚焦于发展的理论框架还没出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就社会服务这一专门领域,提出发展的理论框架,并通过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来丰富社会发展理论框架。笔者认为,要从社会服务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社会服务的过程等方面进行理论概念的构架或理论综合。
可以确信,采用社会发展观点构建社会服务战略不是一个抽象的理想,而是一条促进人民福利的真正途径。促进社会服务发展的最佳方式是,政府积极地促进、协调和指导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地利用市场和国家来促进社会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社会服务的发展途径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服务匮乏和受到疏忽的现象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善。
[1]李兵.外国社会服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民政,2011,(3).
[2]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DSD).South Africa.Service Delivery Model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Services[EB/OL].http://www.james127trust.org,2005-10-01
[3]Homfeldt,Hans Günther&Reutlinger,Christian.Social Development[EB/OL].http://www.socwork.net/sws/article/view/70/372,2008-07-01.
[4]Jacobs,Garry&Cleveland,Harlan.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EB/OL].http://www.icpd.org/development_theory/SocialDevTheory.htm,1999-11-01.
[5]Kirp,D.The Sandbox Investment:The Preschool Movement and Kids-first Move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6]Midgley,James.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7]Midgley,James and Sherraden,Michael.The Soc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Social Policy[M].James Midgley and Michelle Livermore.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London:Sage,2009.
[8]Morrison,John D.Using a Social Development Paradigm as an Approach to Re-balance the Profession of Social Work[EB/OL].http://www.globalsocialwork.org/,2010-07-01.
[9]Morrison,J.D.,Rodgers,M.,&Morrison,J.A.Creative Approaches to Preparing professionals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A].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Inter University Consortium on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C].Recife,Brazil,2005.
[10]Munday,Brian.欧洲社会服务:特点与趋势[A].李兵.社会服务[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1]Ogilvie,Ogilvie&Company.Policy Analysis and Policy Development:Tools and Techniques,Course Handbook[M].Toronto:Author,1990.
[12]Sherraden,M.Assets and the Poor:A new American Welfare policy[M].Armonk,NY:M.E.Sharpe,1991.
[13]Westhues,Anne.Canadian Social Policy[M].0ntario,Canada: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2003.
[14]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development_theory,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