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玉”类词语隐喻化分析

2014-04-17 08:55林琳
关键词:玉女隐喻

林琳

(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先秦两汉“玉”类词语隐喻化分析

林琳

(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玉的产生有着悠久历史。先秦两汉时期,随着社会对“玉”这一事物的关注及认识的深入,用以表示玉名称及其特点的某些词语亦在词义和语义上有了相应的发展。作为一种成词的模式,这些词语在结构上和语义上都带上了隐喻化的修辞意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玉;词语;隐喻;修辞;认知

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代表着权利、地位、等级、财富,而且象征着人格、操守、德行、才情,一度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1]从先秦两汉的经典文献来看,“玉”类词语不仅包括“玉”,亦包括具体玉名称以及表示玉之特点的词语。随着词义的隐喻化发展,它们可用以比喻美好、吉祥、神圣以及表示尊重等意义。

一、比喻美好

清代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云:“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

(一)美好的德才

《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玉的内在价值使它从石头中脱颖而出,表现出极其独特、珍贵的品质,这种精美的内在特征正好似人所应该具备的内在才学、学识一样,其间的相似性使得汉民族以“玉”比才。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称得上“君子”的人,光有才智、学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美。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恰好与“玉”外观精美、光彩夺目、价值内敛的特点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上形成了契合点。[2]

“玉色”谓坚贞的操守。如:

(1)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

——王逸《注》:“淫,润也。言谗邪之言虽自内感己志而犹不变,玉色外润而内愈明也。”

(二)女性及其体态

美玉外形圆润、色泽澄澈、声音清脆、质地凝透,这些不同的侧面综合在一起是一种整体的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美从外到内也是一种整体美,如容貌娇媚、身材匀称、姿态婀娜、气质含蓄、道德温雅等。东方女性的内敛含蓄、温文尔雅、刚柔一体与“玉”的各种美质达成了形神合一。美玉赏心悦目,与美女给人的审美感受相得益彰,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便形成了以玉喻女性之美的审美倾向。[2]263“玉女”即美女。如:

(2)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吕氏春秋·贵直》)

——高诱《注》:“玉女,美女也。”

“玉女”亦可作为对他人之女的美称。如:

(3)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礼记·祭统》)

——郑玄《注》:“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于玉比德焉。”

(4)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史记·秦本纪》)

“玉躬”犹玉体。如:

(5)悼屈子兮遭厄,沈玉躬兮湘汨。(《楚辞·王逸〈九思·遭厄〉》)

——原《注》:“贤者质美,故以比玉。”

“玉手”谓洁白如玉的手。如:

(6)延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宋玉《笛赋》)

“玉质”形容姿貌肌肤之美。如:

(7)粉黛施兮玉质粲,珠簪挻兮缁发乱。(张衡《舞赋》)

“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如:

(8)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宋玉《神女赋》)

(三)美好的事物

1.植物

“玉芝”即芝草的一种,又称“白芝”。如:

(9)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文选·张衡〈思玄赋〉》)

——李善《注》:“《本草经》曰:白芝,一名玉芝。”

2.泉露

“玉醴”指甘泉。如:

(10)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扬雄《太玄赋》)

“玉液”指清水、雨露。如:

(11)朝露清泠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文选·王褒〈洞箫赋〉》)

——吕延济《注》:“玉液,清泉也。”

3.酒食

“玉食”指美食。如:

(12)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尚书·洪范》)

——孔《传》:“言惟君得专威福,为美食。”孙星衍《疏》:“玉食,犹言好食。”

4.星象

“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如:

(13)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李善《注》引《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五曰玉衡。”

“玉衡”又泛指北斗。如:

(14)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文选·扬雄〈长杨赋〉》)

——李善《注》引韦昭曰:“玉衡,北斗也。”

“玉绳”是星名。常泛指群星。如:

(15)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文选·张衡〈西京赋〉》)

——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

5.书法

“玉篆”是篆书的美称。多指典籍、文告、符箓上的文字。如:

(16)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遗书,并宜弘阐,一以贯之。(王褒《立通道观诏》)

6.鼓槌

“玉枹”是鼓槌的美称。如:

(17)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二、比喻吉祥

古人认为自然界出现某些现象是吉祥之兆。王充《论衡·指瑞》云:“王者受富贵之命,故其动出见吉祥异物,见则谓之瑞。”“瑞”本是古代作为凭信的玉器。《说文·玉部》:“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礼神之器亦瑞也,瑞为圭璧璋琮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3]

“瑞草”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之草,如灵芝、蓂荚之类,或称“仙草”。《尔雅·释草》中“苬,芝”,郭璞《注》:“芝,一岁三华,瑞草。”郝懿行《义疏》:“(郭《注》)盖沿时俗符命之陋,以神芝为瑞草。”[4]

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瑞应”。如:

(18)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西京杂记·卷三》)

“瑞应车”是象征祥瑞之车。《汉书·礼乐志》中“象载瑜”颜师古《注》:“象载,象舆也。山出象舆,瑞应车也。”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古代以为祥瑞之物。又如《礼记·礼运》中“山出器车”孔颖达《疏》引《礼纬斗威仪》:“‘其政大平,山车垂钩。’《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钩,不揉治而自圆曲。’”

“瑞命”即显示天命的瑞应。如:

(19)谋人神以动作,享乌鱼之瑞命。(班彪《游居赋》)

(20)总集瑞命,备致嘉祥。(张衡《东京赋》)

“瑞佑”即表示佑助的祥瑞。如:

(21)一代之瑞,累仍不绝。此则汉德丰茂,故瑞佑多也。(王充《论衡·恢国》)

“瑞福”即瑞应和护佑。如:

(22)德泽洪茂,黎庶和睦,天人并应,屡降瑞福。(王褒《四子讲德论》)

“瑞异”即象征吉祥的奇异事物。如:

(23)昔三代居三河,河洛出图书,秦居渭阳,而渭水数赤,瑞异应德之效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24)故见瑞异,或戒人主。(王符《潜夫论·述赦》)

“玉食”古谓占卜灼奄甲时得吉兆。食,通“蚀”。如:

(25)(王莽下书曰)……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汉书·王莽传下》)

——颜师古《注》:“玉食,谓龟为玉兆之文而墨食也。”

“玉龟”是传说中的神龟。古以玉龟出为吉祥的征兆。如:

(26)记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八曰“玉龟”:凡八名龟。(《史记·龟策列传》)

“玉灵”亦指神龟。如:

(27)今日吉,谨以粱卵焍黄,祓去玉灵之不祥。(《史记·龟策列传》)

“玉烛”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郭璞《注》:“道光照。”邢昺《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4]736如:

(28)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尸子·卷上》)

三、比喻神圣

在古代社会,人们都是把玉作为财富看待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朝聘盟会上,常见以“玉”纳币之事,正是“玉”作为贵重财富的反映。在贵族们的眼中,玉就是财富,民间的广大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再加上金为我国发现较少的贵金属,故“金”和“玉”常常连用来泛指物质财富,其社会蕴涵极其丰富,几乎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神奇的精神力量,因此,还可以用其来表示皇权和出身高贵的人。一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俗语,使得“玉”的价值无可衡量,因而用“玉”喻指财富或高贵的人。[2]264

(一)帝王所用之物

宫阙、帝阙称为“玉门”。如:

(29)背玉门以奔骛兮,蹇离尤而干诟。(《楚辞·刘向〈九叹·怨思〉》)

——王逸《注》:“玉门,君门。言已背君门奔驰而去者,以已忠信之故,得过于众而自求辱也。”

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称为“玉牒”。如:

(30)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史记·孝武本纪》)

嫔妃的居所称为“玉堂”。如:

(31)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汉书·谷永传》)

——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

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称为“玉阶”。如:

(32)勔自强而不息兮,蹈玉阶之峣峥。(《文选·张衡〈思玄赋〉》)

——旧《注》:“玉阶,天子阶也。言我虽欲去,犹恋玉阶不思去。”

古代天子颁给诸侯作为凭信的圭玉称为“瑞信”。如:

(33)诸侯来朝,天子亲与之合瑞信者何?正君臣,重法度也。(班固《白虎通佚文·朝聘》)

——陈立《疏证》:“《御览》引《书大传》云:古圭冒者,天子所以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天子。瑞也者,属也。无过行者复其圭以归其国;有过行者留其圭,能改过者复其圭;三年圭不复,少绌以爵;六年圭不复,少绌以地;九年圭不复而地毕削。即天子与诸侯合瑞信之制也。”

“玉振”本指磬声振扬。如:

(34)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

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二》:“所谓‘金声而玉振之’者,以金声始洪而终杀,必以玉声振扬之。此‘之’字即指金声而言。”谓振扬天子之德音。如:

(35)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汉书·儿宽传》)

——颜师古《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二)仙圣及神物

仙女称为“玉女”。如:

(36)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后车。(《楚辞·贾谊〈惜誓〉》)

——朱熹《集注》:“玉女,青要、乘弋等也。”

(37)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虙妃。(《文选·张衡〈思玄赋〉》)

——刘良《注》:“玉女,太华神女。”

传说中的虬龙称为“玉虬”。如:

(38)驷玉虬以乘鹥兮,溘涘风余上征。(《楚辞·离骚》)

仙道之书称为“玉册”,亦作“玉策”。如:

(39)俗说岱宗上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

仙道之书的内容如刻于玉上的文字称为“玉字”。如:

(40)庚子,(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传说中天帝的居处称为“玉台”。如:

(41)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汉书·礼乐志》)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阊阖,天门。玉台,上帝之所居。”

(42)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乙兮玉台。(《楚辞·王逸〈九思·伤时〉》)

——原《注》:“太乙,天帝所在,以玉为台。”

(三)天象国运

天体运行的现象即“历象”,称为“瑞历”。如:

(43)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此瑞历(历)即历(历)象也。象谓璇玑、玉衡,神其器,故言瑞。”

“玉历”原指正朔,引申为历数、国运。如:

(44)山崩谷绝,大福尽竭。泾渭失纪,玉历尽已。(焦赣《易林·屯之蒙》)

(四)权威或法令

法令称为“玉条”。如:

(45)懿律嘉量,金科玉条。(《文选·扬雄〈剧秦美新〉》)

——李善《注》:“金科玉条,谓法令也。言金玉贵之也。”

四、用作尊重敬称

对人的容颜尊称为“玉面”。如:

(46)(楚)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对人言辞的敬称为“玉音”。如:

(47)勿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

(48)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司马相如《长门赋》)

对人脚步的敬称为“玉趾”,犹言贵步。如:

(49)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对人容颜敬称为“玉貌”。如:

(50)辛垣衍曰:“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战国策·赵策三》)

(51)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像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刘向《说苑·修文》)

“玉体”犹言尊贵的身体。如:

(52)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赵策四》)

(53)(大王)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汉书·王吉传》)

“玉声”是对他人言语的敬称。如:

(54)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战国策·楚策二》)

(55)今大夫不辱而身见之,又出玉声以教孤,孤赖先人之赐,敢不奉教乎?(袁康《越绝书·内传陈成恒》)

五、其他意义及感情色彩

“玉”常用以比喻“美好”的意义。这一意义更充分地体现在“玉”与“石”构成的词语中。如:“玉石俱焚”(或作“玉石俱碎”),可比喻好坏同归于尽。如:

(56)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尚书·胤征》)

(57)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又如:“玉石杂糅”比喻好坏混杂。如:

(58)公侯已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王充《论衡·累害》)

因为玉本身就是一种美石,出于石而美于石。因而,与“石”相比,“玉”则更突出了“好”的意思,反之,“石”则具有了相对的“坏”的意思。

当然,表示玉之特点的词语亦有表示贬义的,如:“瑕”本指玉上的斑点,因而在隐喻思维下,这一意义用以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人的过失、毛病。如:

(59)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

(60)若珠之有颣,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淮南子·说林训》)

(61)通人造书,文无瑕秽。(王充《论衡·自纪》)

又如:“琐”本指细碎的玉声,可用以形容人品卑劣,猥琐。如:

(62)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万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荀子·非十二子》)

——杨倞《注》:“嵬,谓狂险之行者也。琐,谓奸细之行者也。”

又指卑鄙者,小人。如:

(63)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荀子·正论》)

(64)错之琐材,智小谋大,旤如发机,先寇受害。(《汉书·叙传下》)

六、结论

“隐喻”本来属于修辞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在《修辞论》中把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新兴的认知语义学将“隐喻观”作为主要观点之一,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5]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感知和理解某一类事物。正如“玉”的语义并不只是表示一种美石,还表示审美观念上的意象。实际上,玉作为最初的物质状态是不具备这些语义特征的,这些语义是人为附加的,是表达主体运用联想借助隐喻修辞手段人为而添加的抽象意象。玉的意象是主体意念的映射,那么当“玉”与其他语素结合时,这种意念也就相应地植入新的组合中,形成了众多的语词符号系统。从词语发展的角度来看,常以现有的词语作为参照,使其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以现有的词作为语素衍生出新词。在词形上,词语的复合结构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些现象,是隐喻认知思维反映在语言中的结果。因此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6]。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2]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63.

[3]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

[4]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92.

[5]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58-62.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

[责任编辑 王金茹]

The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he Words Related to“Jade”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LIN lin
(School of Ethnic Education,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jade culture in china.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with the deepening of at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jade”,there were also development of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could be used to denote the names and characters of jade in meanings and semantics.As a kind of word formation model,the words have had a sense of metaphorical rhetoric both in structure and semantics,and reflect the social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jade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jade;words and expressions;metaphor;rhetoric;cognition

G122

A

1007-5674(2014)06-0080-05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6.016

2014-09-10

林琳(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汉语词汇与训诂。

猜你喜欢
玉女隐喻
咏杏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当代文化视域下莫言作品的女性形象意蕴
掏结术与“玉女关”总结
长江艺苑 李婷婷《玉女潭写生》国画
一滴水里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