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

2014-04-17 08:47王蕾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关怀艺术设计人文

王蕾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再现于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在具备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具备审美价值。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有三个层面:人的视角、社会的视角和自然的视角,倡导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力量,就是在倡导对人的需求、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关注。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设计业的蓬勃发展,然而,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那只是表面繁荣,泡沫背后的中国设计行业的致命伤——“山寨”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中国的设计缺乏原创,没有“灵魂”,因为危机四伏的中国设计业从教育阶段起就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无序化。

其实,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原创精神的缺乏。作为行业领袖的乔布斯帝国,他的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动画所体现出的原创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浪潮之所以令我们动容,就在于乔布斯将人文关怀和电脑科技完美融合,追求极致的连接艺术和技术,这是乔布斯的专长,也正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所最缺乏的。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终极偶像,乔布斯独树一帜。他创造了两个产业中的极致,充满的激情、智慧和梦想的苹果还有关于童心、勇气和创意的皮克斯。无论是皮克斯动画《海底总动员》还是iphone都充满了人文关怀。

中国也许盛产逻辑严谨的学者,或者学识渊博的技术专家,但是创新并不总是发端于聪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美国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在于其建立的制度尽其所能地保护了一群可以产生更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而这些人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之道抑或发展之本。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升入大学之前学生就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精神。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居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多被忽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狭小,虽然承认差异、追求个性是学分制的初衷,所以很多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但其实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课程的空间并不大。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实用型专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也就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而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常实行的准则是以客户为本。其实,从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一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无论于人、于社会、于自然都是有益的。

2.艺术设计教育性质的变化。近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发展过快,快到已然失控。与速度相伴而生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给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能量。具体表现为:只注重应用技术层面的浅表训练,轻视内在的人文和艺术素质的深层修养提升,这在无形中贬低了艺术设计的价值;同时还把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通识知识与艺术设计割裂开来,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学实践等环节都出现偏差,这种使人忧虑的现状亟待改变。再者,高等教育的性质已经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变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普斯洛在《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说到艺术设计人员应共同具备的基本素质时,特别强调责任感,即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以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根支柱已被我们所认可。通识教育通常被翻译为“博雅教育”,这样的翻译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功能,通过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对家庭、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在美和道德上的辨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思维更有创造性;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力,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种目标下的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启发心智、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人文关怀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好注脚。

3.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使心灵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及确定都需要有人文关怀作为指导。但作为商业美术的一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强调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时常忽略了其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至少应该包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肯定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人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的机会,这与大学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本质是相契合的。人文关怀是人的生活和心灵必不可少的关怀,它使人的生活具有方向、准则和动力。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教育。

看过广告导演李蔚然为“世界儿童基金会(World Children Fund)”拍摄的公益广告《别人的孩子》的人,都深深被该片打动,感动我们的正是其中弥漫的人文关怀。在这部广告短片里,他重新界定了角色,广告的主角统一命名为“别人的孩子”,取得了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感人力量。旁白:“别人的孩子,供给你一日三餐;别人的孩子,为你铺平道路;别人的孩子,会送你上班下班;别人的孩子,保护你远离危险;别人的孩子,救你于危难间;别人的孩子,甚至为你把生命贡献……他们只要一个机会,长大成人,就像你的孩子。”广告中的人文关怀基调和令人感动的反思力量正是来自李蔚然对生活中寻常角色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是他对生活观察的沉淀,是他个人态度的浸入。在李蔚然的脑子里有一种很自发的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思想,他的广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只是让你记住该产品,更重要的是让你从中感受到全新的生活态度,将态度带给观众,在推销产品时将产品浸入人文关怀,这是广告背后的意义,也是广告的绝对价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不失为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文关怀的构建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育需要树立使命感,哈佛大学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终其一生而不断的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构建高校中的人文关怀氛围,教师本身首先需具备完善的人格,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传;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内在创造力量唤醒,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同时,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修和培训,比如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外学习或是学历学位更上一层楼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现今的教学内容,已从狭隘发展到综合,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使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文化传承、知识传递之上,停留在只需学习与继承,不用思考也不会创新的层面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使命应当是把一个人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2.教学体系要与时俱进。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素描为例,就有两种观点值得探讨。一种相对陈旧的观点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与绘画类基础课程教学没有差异,素描依旧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另一种相对新的观点认为,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这些基础课程之中,应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甚至可以去掉素描、色彩课程。显而易见,前者所说的素描,是单纯的绘画专业的素描,这种“素描+色彩”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沿袭传统的“美术学院派”教学模式,以上教学方式显然对培养绘画类人才更有意义;而后者是从教学内容的表面出发,过于看重所谓现代教学的表面形式和表象效果,却忽略了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内在关联,也是对德国包豪斯教学方式的曲解。由于存在上述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观点,致使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所谓的“现代设计”教学环节上却收效甚微,同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划分,也多是美术学院派教学内容的翻版,以为基础课程就是“素描+色彩”,专业课程就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毫无人文可言。这种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狭隘理解,必然导致教学实践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更新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的神坛上下来,步入普及教育的阶段,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转型必然不能以降低培养目标和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人文关怀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认真思量,艺术设计教育在这一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并不在于转型期本身,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艺术设计院系没有摆正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教学评价体系。很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以培养行业领导者为目标)和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行业执行者为目标)之间并没有根本不同。教育方向含糊,培养目标雷同,甚至教学大纲也相似,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使得所培养人才显得通识性不足、专业性不强。人文知识明显欠缺,比如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涉猎不足,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平心而论,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是从工艺美术转型而来,所以使得艺术设计教育方式还较多地强调技能本身的传授和提高,低估了艺术设计教育所需的人文含金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整合本专业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源,找准自己的位置,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乃重中之重。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使教学相长。

4.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同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具备完善人格、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和管理方式上努力探索和实施人文关怀。适时的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确立独立自主的生命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充实丰富的人生体验等都有重要意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发个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内心上提升人生境界,明确人生源动力,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载体。艺术设计教育若是只停留在表层的技能培养,而忽略深层的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那么艺术设计教育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会走向枯竭。因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本身就是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休戚相关的,造物的全过程就是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实现的全过程,而反映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设计学科与诸多相关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这才是艺术设计教育本应包含的全部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进而善待自然、善待一切,从而充分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中国先人所说的:止于至善。引用乔布斯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猜你喜欢
关怀艺术设计人文
《星.云.海》
《花月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