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探析及干预策略

2014-04-17 08:47杨天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杨天华

近年来,大学生中发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常见诸报端,马加爵杀害同学案、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死案以及2013年4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这一件件大学生伤人案令人触目惊心,还有一件件大学生自杀案令人扼腕叹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能否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一、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探析

(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矛盾引发的危机

大学生处于青春中后期,他们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情绪不够稳定,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判断事物既容易情绪化和简单化,更容易偏激、主观和片面。他们这种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事件与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产生极端行为。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在自述杀人理由时说“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这就是一种主观、片面、偏激的心理。

(二)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引发的危机

学业、就业已成为导致大学生精神崩溃而自杀的诱因之一。大学校园里人才云集,一些学生由过去的尖子生变成普通生而感到压抑受挫;少数大学生对大学阶段评优评奖、保研等学业上的激烈竞争准备不足,稍遇困难和挫折,就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缺乏应有的自信与抗挫能力。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1名大二学生因成绩差坠楼身亡,2011年5月18日,中国地质大学1名研三女生疑因面临毕业压力从校内综合楼7楼坠下,当场身亡。

(三)人际关系紧张引发的危机

进入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汇聚在一起,由于各地风俗、习惯、文化与生活水平的差异以及性格、志趣、脾气等方面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同学之间的交流障碍或摩擦冲突,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流的学生极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2012年6月,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吕某因宿舍矛盾迁怒于该校能动学院副院长,用水果刀捅了其13刀致死。2013年4月,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同宿舍黄某不和,事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使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中毒身亡。

(四)情感问题引发的危机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其性生理也基本成熟,性意识有所增强,有性冲动的表现和对性的需求,对异性的友谊和爱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有的学生会陷入感情旋涡,被暗恋、单相思、失恋等问题所困扰,产生失望、怨恨甚至企图报复的恶劣情绪。尤其是失恋,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处理不当则会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2004年2月12日,徐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张凡因与女友发生争执,失去理智的张凡丧心病狂地持刀疯狂刺向恋爱一年多的女友,使女友身中48刀当场死亡。

二、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成因分析

(一)个体内部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感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大学阶段,大学生们虽然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但思维的深度不够,社会经验贫乏,心理调适能力差,在面对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纷繁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部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对自我表示怀疑,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焦虑、痛苦和孤独,人格也处于自我矛盾或相互冲突的状态。尤其在面对新环境、遭遇挫折时,会出现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而引发极端行为。

2.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力较差。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但同时又有较大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只关注考试分数,而忽视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等,从这种教育体系走出的学生难免会在人格、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也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在遇到诸如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一些重大问题时手足无措,心理失衡,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3.人格缺陷。面对危机,每个人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应对,而危机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危机的演变和结果。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差异,即个体的人格特征。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孤僻、冷漠、悲观、敏感、多疑、焦虑或敌视、暴躁、破坏等。具有某些人格缺陷的人一旦遇到问题会偏执、冲动,很容易造成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4.社会责任感缺乏。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也有很大关系,面对危机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之一。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忽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有的学生从小习惯于被呵护、被关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缺乏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所以,有的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感受,寻求个人的解脱、个人的发泄,没有考虑其行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因而采取极端行为。

(二)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般来说,家庭背景、家庭结构、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结构健全和谐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而父母感情不和、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离异则会对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父母采用专制或溺爱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抑郁、偏执等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情绪情感、心理需求,以至于孩子已出现了心理问题的苗头,而家长毫无察觉,直到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才引起重视。

2.学校环境。校园环境、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为人等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现行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和成就教育、轻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状况,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看得见的指标,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调适能力等看不见的指标。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需要独立处理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专业机构和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干预。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比例失衡,辅导员陷于事务性工作,专任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缺乏应有的重视。

3.社会环境。社会的急剧变革不仅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造成种种心理不适、精神障碍乃至心理危机,大学生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低就业率、高房价等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在学业、经济、就业等压力面前,部分学生感觉前途渺茫,开始消极苦闷、悲观失望,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走向极端。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能让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帮助。

4.突发性因素。大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当遇到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意外如重病、家庭重大变故、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件时,极容易出现心理过度紧张、悲伤、情绪失控或精神崩溃等,因而采取极端行为。

三、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健全人格

不论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患都应“防重于治”,而预防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免疫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体措施有: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所有学生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教育部已于2011年9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学渗透、专题讲座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知道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学校教育之恩、国家培养之恩,自觉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第三,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教育和训练活动,营造氛围,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二)做好早期预防,建立有效机制

1.建立普查制度。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所有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对心理测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报告提交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提供依据。对心理普查中筛查出的高危对象则通过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以便跟踪关注。

2.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同学的哪些言行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征兆,对出现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应该如何进行干预和帮助等。其次,要建立以学生为基础、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为核心、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为领导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危机预警机制,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各种预案措施。

3.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第一,坐诊,中心要坚持值班制度,随时接待来访学生。第二,预约,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预约服务。第三,约谈,对心理测试、访谈等各方面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并根据情况进行跟踪关注和辅导。第四,访谈,主动到孤儿、特困生、单亲家庭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宿舍走访、交心、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第五,转诊,对评估出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转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专业治疗,避免心理疾病的恶化。第六,为学生推荐专业化的网络咨询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朋辈互助。实践证明,大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教育是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每个班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由他们充当班级心理健康的保健员、信息员、联络员,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学院反映,特别是危机信息要早报告。其次,建立朋辈互助机制,通过朋辈心理疏导、朋辈素质拓展等进行同辈互助,发挥朋友和同伴对危机学生的有效帮助,从而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5.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手机的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获取信息、QQ聊天、发微博等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手段。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通QQ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短信平台等,运用新媒体帮助大学生解决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多方面开导,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要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干预心理危机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校医等兼职者,极少数为临床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因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从而形成专兼结合、师生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队伍。

1.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职能部门和人员仅凭满腔热情就能胜任,需要专业的咨询师救助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因此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引进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具有国家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或有精神病科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指导与服务。

2.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开展心理防治的能力。2013年5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对辅导员培训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疏导心理困惑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参与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等。高校应结合实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心理沙龙活动等,提升他们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治能力。

3.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骨干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他们生活在学生中间,容易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方便做好日常帮扶工作。学校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和专业训练,先提高他们自身心理素质,再提高他们对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能力,增强他们自助与助人的责任意识,最后使他们在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利用好家庭资源,与家长多交流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家校联动的预防干预机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档案,将贫困、单亲、重组等特殊家庭纳入预警范围。第二,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栏,编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家长手册寄发给家长等,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心理危机救助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掌握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危机的方法。第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发现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要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亲情的力量唤醒大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信心,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2.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社会的正向支持能有效减轻个体身心不良症状。为此,高校应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构建以社区为基础,以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途径,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力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使学生时时、处处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与正向激励。从而,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