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红
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为中心、以人性为基础、以揭示人类本然的生存意义为核心,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和平衡发展的思想观。人文精神非常注重人文文化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谓人文体育,指的是在体育教与学的活动中渗透和融入人文精神,并以体育作为载体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实践手段,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人文精神的思维则被称为人文体育观。人文体育观的形成和确立,使人们能在更加深刻的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光辉。当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人文体育观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人文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各个学校构建人文校园、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动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主义建设就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综合提升,才能够保证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文体育教育的主体精神,达到以人文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逐步走进更加人性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独立感、主体感、自主感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情感复杂而敏感,思维活动灵活丰富,活泼且富有活力,他们这些特质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顾及整体教学效果,又必须能把握好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征,既注重整体化,又不能忽略差异化。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既有共同点,也有其各自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外在条件,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展开对话,因此,实施人文主义体育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人文素质和浓厚的人本主义情怀。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还应当具备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五种必要能力,如此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人文体育的根本目标。
人文体育的核心就是突出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当在体育课中最大限度地凸显自我,彰显价值,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传授、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形式上,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对体育的人文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指导思想不明,轻视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培养和个性特征的发挥。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单一,因此教学方式难见起色,在自我提高方面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我提高的愿望。从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上看,思维上的定式使得他们容易沿袭传统教学的套路,简单粗暴,方法陈旧,思维逻辑性和系统性不严密,创造性思维不足,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和日常问题时常以封闭式、习惯式的模式处理。
人文体育从客观上要求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准,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碗水”,只有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有着居高临下的把握能力,教学才能够同时具有专业高度和专业广度,此外,知识面的宽广与否同样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一名体育教师能够在教育理论、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等都有所涉猎研究,那么这名教师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就会更加深刻,教学方法自然更加多元丰富。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运动理论方面了解不多,从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中可见,技术性描述、简单的方法变化是当前学术文章的主要选题方向,缺乏新鲜的思想和理论,这严重制约了人文体育的顺利构建。
目前,具有创造力,善于进行特色化教学和训练并获得相应成效的教师明显不足,大学体育课长期处于创新匮乏的停滞状态,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动力不强,创新能力也相应较弱,真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并能发现问题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师仍然相对匮乏。此外,单一的日常教学和训练工作以及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大都满足于某项任务目标,缺乏自主动力,而通过研究与思考形成文字的就更加稀少,写论文是为评职称所用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科研能力的薄弱和创造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体育教育和训练的效果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高校是体育师资建设的“母体”,高校自身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着体育师资队伍水平。因此,高校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作为个体的体育教师改变现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根本动力所在,要想尽快走出当前的体育教学误区,由传统模式转向人文模式,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层更新观念,通过各种形式向体育教师渗透人文体育的基本理念和人本教育的基本观念,使体育教师改变过去“灌、填、塞”的教学现象,逐渐形成“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时,能够积极诱导学生,让学生深刻了解使用这些方法的依据,掌握其技能的精髓,并能正确与灵活地运用,甚至能够自主创造出各种新的方法。
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主义建设是推进人文高校和人文体育的重要手段,这就对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实施培养和继续教育计划,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才引进双向提升,造就一支教学素质过硬、交流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和创造力强的人才队伍。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以人文为本的精神,实现由过程管理模式转变为目标管理模式,由被动反应的操作模式转变为主动开发的策略模式,由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由资本投入的建设模式转变为人才潜能的开发模式。注重高校体育师资的长远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多个层次上构建师资培养计划,面向国内国际,选派更多的体育教师到竞技运动研究机构、科研所、省专业队、国内外大学学习,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校内学习交流和培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的体育科研会议和学术会议。
人文体育的核心就是尊重作为人的身体和精神之协调发展,体育本身就是对主体性的弘扬和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育者的教师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专业,具备各自不同的特征,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体征都有其独特性,所以体育教学的风格、特色、方法和手段各有千秋。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多元社会,尤其强调个性突出和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体育运动从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体现,这恰恰为体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他们一方面可以结束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将教学置于情景交融之中,对学生进行身心的统一塑造;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和创造力。因此,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在大纲以外的权力,满足体育教师为学生创造空间和情境的需要,充分鼓励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大方向,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构建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从本质上就是要求管理者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充分分析和判断教师合理意愿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激励系统,以全面调动教师的自主工作热情,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共赢。一套合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应基本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建立一套公平的竞争模式,让教研室的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最大化地发挥个人能力。第二,建立规范化和人性化双轨的考核评价机制,该制度要求既保证其考核办法和手段的规范性,又能够照顾到不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和具体情况,具备规范的弹性特征。第三,建立公平高效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方式。在引进教师和培养教师两个环节上做到公开、公平;定期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既要顾及公平合理,又要兼顾效率,应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竞赛情况、多元评价、科研能力、教书育人等多个维度上实施综合考评,不可偏颇;分配水平既要拉开一定的合理差距,又要兼顾公平,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津贴和科研奖励的作用,让具备不同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都能够得到激励。
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首要的目标就是尽快确定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在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严格实施和执行充实学校师资的“校内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优秀师资人才梯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政策。鼓励和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支持计划,通过各种资金支持和实习培养使青年体育教师尽快成长并逐步形成人才梯队。加强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支持和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奖励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师进入国内外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参加学术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出版学术论文和专著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体育教师在社会上、学术界的影响。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研究资金和方向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个人专长,形成自己相对稳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研究团队和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
人文体育的核心精神就是以体育为载体,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建设的核心正是作为体育教师的人,所以其核心就是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无论教学工作、训练活动、学校体育赛事、学校体育科研等,其落脚点都反映在作为体育教师的“人”身上。学校应当在充分尊重体育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将教员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鼓励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