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宾 石一
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业梦”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更是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实现“中国梦”,高等教育是领航者和助推器;实现“创业梦”,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助推“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1998年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举行,大会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成为求职者还是创造者,这不完全由个体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促使更多的求职者转变为创造者,因为工作岗位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人口增长(包括大学生数量)速度。高等教育作为传授人类文明和生存技能的载体,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存在。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创业素质应该成为公民基本素质”。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传统高等教育倾向于培养求职者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的诸多问题,世界性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就是传统守业教育弊端的社会表现。欧美是最早开始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创业教育实际成效的地区,其中又以美国为典型。美国将创业教育作为契机和载体,实现了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以及经济的飞速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及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成果促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创业教育“中国化”的意义。
1.创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着眼于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国内发展视角看,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部分正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者,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从国际发展视角看,经济全球化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满足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竞争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更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传统高等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属于较为保守的教育模式,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去寻找工作,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一旦遇到求职失败后很难实现自我就业。自我就业问题出现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就开始反思并进行改革,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所谓创业教育,即“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还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创性”“首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关键词,这些都是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核心。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而这也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
3.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正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归属。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基本需求。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流水线式的人才队伍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这一方面减慢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大学生求职首先基于第一层生理需求,然后再逐级发展。但就业难问题使得大学生很难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马克思曾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从个体角度看,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自身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素质。由此可见,致力于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跟国外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起点是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创业比赛和创业教育开始走进高校,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然而,这仅仅是创业教育的自主探索阶段。1999年由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顺利举行,并逐渐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创业计划大赛。在创业大赛的热潮中,政府牵头、高校搭台开始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努力从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创业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国创业教育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比于国外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看,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方法单一、手段粗暴、形式主义等问题。他们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直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生意,往往照本宣科地进行创业理论的教学,且缺乏实践,在面对上级检查或创业大赛的时候通过“非学生手段”进行形式包装。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高校没有认清创业教育的理念,犹如失去船标的航船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流在浩瀚的大海中。创业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理念缺失或不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更无法建构所谓的创业教育体系了。
2.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直接造成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整,导致校园创业氛围的缺失。这种不完整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不完整和师资力量的不专业。很多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时候都是把它设置为选修课或通修课,即使部分高校将创业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也是学分非常低的科目。创业教育课程“独钓寒江雪”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几乎是绝缘的。此外,当前大部分院校用于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非教师岗的教管类教师,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辅导员为主。这部分教师平时能够更多地接触学生,但是创业知识的相对缺乏以及日常事务的繁多都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学岗或管理类教师的缺失是建构创业教育体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3.从管理角度看,创业教育的评价体制不完善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兴趣和评价都不高。管理学中非常注重“控制”过程,就是通过评价机制来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进而达到信息反馈的目的,然后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过程。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是源于创业教育目标缺失和创业教育体制缺陷,这是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只有从根源上把握创业教育,循序渐进地建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最终实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实效化。
1.深化理念,认清内涵,明确目标,以促进创业教育理性发展。理念是先导,正确的理念能够保证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创业教育应该秉持发展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理念。传统上我们常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企业家,实际上这仅仅是创业教育的表象目的。创业教育的真正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益。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所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往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却很少能够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其中开拓进取与创新精神是核心。另外,从大学生主体视角看,创业教育不是满足其“生存”于世界,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于世界,直至实现其人生价值。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2.明确方向,建立创业教育的优质平台,形成创业教育体系,以保证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它需要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平台主要由软件与硬件构成。软件是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硬件是指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园。创业教育目标有赖于创业教育课程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设置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学科课程注重创业教育的学科交叉性,以专业课程作为基础,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两者结合以促进创业课程学习的实效性;活动课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创新能力,这类活动主要是以创业大赛或创新训练项目等形式来开展;创业实践课程则更加侧重学生在具体的创业过程中学习与实践,此课程的开展对于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即高校要有创业园或科技园。一个完备的创业园或科技园对创业教育的意义是非凡的,是大学生思维认识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实践才是理论的真正源泉。
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以优化创业教育并保证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有着明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师的个人发展。这种评价机制的关键是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本质上就是价值目标。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认真研究创业教育的目标并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将大大促进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它将通过严格的“控制”流程保证创业教育开展的可持续发展。
杜玉波同志在2013年“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业教育正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的建立不但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也关系到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校资源配置,这对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梦”的伟大契机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创业教育必然能够获得巨大发展并最终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