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芳 柏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显严重。企业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更加苛刻,主要查看学生是否有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工作经验,能否很快实现职位对接等。因此,正确定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寻求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课题。
现代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和个性发展。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素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新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对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全面素质发展包括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升。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两者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教育理念。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体现“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高职素质教育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素质教育过程中,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成为大学生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职业能力的训练、忽视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不能适应培养目标需要,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高职院校应注重“能力为本”的同时,体现“素质为魂”的理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2.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只针对极少数优秀生,也不是只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和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公共基础课堂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程和前沿学科课程,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3.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当然也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高校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高职院校预期目标应该是培养基层创新人才,即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一线工作人员,其价值体现在企业技术改良、工艺改进、文化知识物化等过程中,创造基层文化与精神财富,改良局部社会风气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应是创新人才的选拔,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最终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十几年中,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使高职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1.增强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观念,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作用。素质教育观念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基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应以学习为主,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依然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把素质教育观念贯彻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在内容上,研究性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把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长见识,增才干。第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推动学生去思考、创新,实现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第三,课外教育,营造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学生操作技能大赛、文艺会演、演讲会等大型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创新机会;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作,为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发明创造搭建个性化的舞台,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第四,在考核环节,将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纳入素质教育考核指标,把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的成绩纳入考查内容,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互利双赢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这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必然渠道,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直以来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只是人才的接收者,不是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普遍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高校应该强化市场经营意识,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从营销的角度看,企业是高校的目标顾客,顾客所需的是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需要人才储备和人才培训。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会员制的市场营销运作模式,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向会员制。
校企双向会员制是指高职院校紧扣企业的人才需求,吸纳企业为会员,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根据权限大小,会员可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不同等级。初级会员,高职院校协助企业人才培训,企业安排等量学生顶岗实习,相互开放相关的软硬件资源,达到人才培训的目的。中级会员,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建设,拥有委托培养、毕业生优先挑选等权力,达到企业人才储备的目的。高级会员,可以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做到共同担责,共同受益,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推进顶岗实习,深化校企会员制度。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指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课、理论课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教学后,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替职工工作,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环节开启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客观真实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获得适应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另外,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的经历并形成务实的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水平,推进和巩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高职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校企会员制协议,高校的培训团队与企业的实习导师配备可以是对等关系。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接受高职院校学生上岗实习,并对其进行管理、指导和评价,履行会员义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师徒关系,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减少实习对生产运作的影响,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实习工作,形成企业认可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企业有权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和用人需要,与中意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也可以淘汰表现差的实习生。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完善全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实施研究性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顶岗实习,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从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