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
安全知识和素养是一个国家国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在迈出校门之际,大学生应具备自我安全防护的意识和技能。但近年来,大学生的安全事件经常出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出现并有增长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也是在这个阶段,由于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会留下种种安全隐患,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致使各种危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1.安全意识淡漠。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缺少对自身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意识淡漠,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一些大学生总认为安全隐患离自己很远,跟自己无关,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现象,从未想象过自己可能会成为被伤害的对象。一些学生对安全教育认识模糊,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自身安全教育,觉得安全知识学不学无所谓,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很少,自我保护意识很低。由于缺乏安全意识,留下了很多的惨痛教训。
2.心理意志脆弱。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存在负面心理倾向的学生增多。不少学生经不起困难挫折的考验,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自我意识强,缺乏谦让合作精神。一旦遇见学习和生活上的逆境,很难应对现实环境的磨炼,甚至有的还用极端的办法解决。由此可见,大学生需要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承受能力,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3.法律意识淡薄。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掌握法律常识,提高法律意识,但部分大学生根本不重视此课程,应付了事,也就达不到相应的目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情不报,包庇违法犯罪者;相信事后可以“私了”,不积极配合执法;受到不法侵害后不知寻求法律的保护。这使得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得到了助长,埋下了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此外,部分懂法甚至是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却在欲望利益的驱使下心存侥幸,做出违法之事。这实际上忽视了法律的尊严和威力,是对法律的蔑视,必然自食恶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期望也随之增长,督促着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客观因素也在逐年增加,从而给学校的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学校教育薄弱。有的学校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是教学的内容,安全教育自然就不列在学校的教学日程中,各类安全防范等教育基本上空白。有的学校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常识很少,教育内容不明确。有的学校只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进行检查时集中力量应付,只在发生案件和事故时强调一下。可见,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没有教育的主渠道和统一的规划,致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此外,在安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部分高校还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
2.学校环境复杂。高校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给师生带来诸多安全问题,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由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使得各种人员出入校园比较自由。学校内部服务行业增多,各类社会人员较多。此外,现在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高校周围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争相开业。部分高校扩建改建后,新校区多位于城乡结合地段,周边复杂。校园附近开设的网吧、游戏厅和录像厅成了一部分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校园外非法经营的摊点和大排档成为威胁学生健康的隐形杀手;在校园周边开设的酒店、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助长了学生攀比消费的风气;出租房和旅社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地。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
3.转型期负面因素存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没有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无法给自己的价值定位,精神空虚,生活颓废。据调查,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经济窘迫外,绝大多数是由虚荣心过强,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现在诸如同居、三陪、单纯的性伙伴关系在高校的小部分学生里开始流行,在所谓的高素质和高品位的幌子下,一些大学生用他们自以为“潮流”的方式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影响高校安全的传统因素始终存在,新生因素不断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应紧密结合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客观因素,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时下安全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只有大学生形成了安全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保障本身的安全。也就是说,只有当安全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才会产生安全意识,保持对安全的自觉性。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熟悉身边环境里的各类风险,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遇到危险能够从容应对,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在校内,学生要了解防火、防盗、防骚扰、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在校外,要掌握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通过使安全意识深入心灵,在思想深处发生根本变化,达到安全自律,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2.明确安全教育地位。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应把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社会科学的教育,争取其他学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其他学科在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适当讲授相关的安全知识。学校要加强安全舆论宣传,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高校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和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学习和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安全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支撑。要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从传统的教育手段向具有更多科技含量的现代教育手段转变,从单纯说教式向耐心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方式转变,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一生中,大学是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尚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适应社会的课题时,各种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方法,自觉舒缓紧张,消除障碍;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社会和生活,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业、交往、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在校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要完善高校各种改革配套措施,在奖贷学金、毕业分配等方面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了解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能够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培养生存实践技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证明,坚持实践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生存实践技能也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对已经发生的安全问题的调查分析得出,不少大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处置不当、激化矛盾而加重危害或造成本可避免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少生存技能和安全防范知识。由此看来,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是有备无患的明智举动,一旦遇险,即使不能想出万全对策,至少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应变办法,使自己转危为安。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技能训练,也有助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5.借鉴国外经验。大学生安全教育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开设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我们在探索自身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同时,还应将目光投向整个世界,吸收和借鉴国外安全教育的有益做法。如美国高校致力维持健康安全的学术社区,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以保障学生更好的成长和成才,其安全教育的实施特点可以归纳为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时效性的信息通知系统、全面而有效的指导性信息和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等方面。而俄罗斯根据国家和公民安全形势,于1994年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生产与交通事故、伤害和攻击等所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获得相应的知识,具有应变能力。此外,还要培养为克服由于攻击等极端情况而应急所需的能力。这些对我们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为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地研究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防范,提升学校的安全工作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