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4-04-17 08:38郭亚红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素质大学生

郭亚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不断扩大培养规模,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已超过30%,特困生的比例超过15%。①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性别差异,加上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尤为艰难。

一、制约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传统观念造成的性别歧视。虽然“男女平等”的呼声已有百年之久,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文化伦理依然影响着社会主流对女性的判断,很多人依旧认为男性应在社会分工上占支配地位,女性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些传统观念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加之男女双方天然的心理、生理、体力上的差异,社会愿意提供给女性的职业依然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如教师、护士、服务等行业,行业的有限性严重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克思对全国633名大学毕业生的网上调查显示,截止到2月底,2010届女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性29.5%的比例。②贫困女大学生是女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注定会面临更多求职困难。

2.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在立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仍然不够完善,提法过于笼统,只给出了总纲和条款,没有给出相应的和具体详细的实施办法,在实际执行中可操作性差,无法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用人单位往往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借机拒绝女大学生的求职要求。

(二)用人单位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主体是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开展经济活动的。这种原则体现在用人上,就是尽量减少用人单位成本。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用人单位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明显高于男大学生。根据法律规定女职工在产假期间的工资照发,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岗位空缺填补成本。另外,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找其他员工接替她的工作,短期交接在不熟悉业务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业务损失的风险。《劳动法》等还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要比男性提前五到十年。与男性相比,过短的职业生涯限制了女性为用人单位创造的收益。雇佣女大学生的低收益与高成本使企业在录用女大学生时再三权衡。

(三)家庭因素

1.贫困的家境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求职就业。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求职成本节节攀升,学生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求职,都要付出大量的财力。现今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注重女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外在形象包装的费用根本无力支付。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③,这使她们在外在形象上先输一筹。另外,制作简历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的路费、门票费,尤其是异地求职的往返路费、食宿费更是高昂,这极大地缩小了贫困女大学生的求职范围,她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校园招聘会上。

2.家庭社会资源不丰富。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农为主,社会关系简单,在求职中没有社会资源的帮助,在就业竞争中只能孤军奋战。在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仍对其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毕业生就业不光是其综合素质的比拼,更是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的较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7.2%。④贫困女大学生的出身决定了其在职业规划分析及信息获取上明显处于劣势,更别说面对求职过程中或明或暗的社会关系角逐了。

(四)个人因素

1.综合素质欠佳,自卑心理严重。贫困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受农村落后教育观念、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影响,她们的计算机水平、英语运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常常被忽视;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绝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了勤工俭学,这也使得她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贫困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及特殊的成长经历,大多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不仅影响她们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还影响了她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及人际交往活动参与活动的消极态度,使她们失去了锻炼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机会,在就业中缺乏竞争的勇气与获胜的信心。总之,薄弱的自身素质和严重的自卑心理成为贫困女大学生自身难以逾越的求职障碍。

2.就业期望过高。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与父辈出人头地的期望,大多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对待遇较好的大企业、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情有独钟。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综合素质、心理因素、社会关系薄弱等原因往往成功率较低。一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被“上大学=成功=国家精英”的思想牢牢地束缚起来,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愿意去边远地区,不愿意从事艰苦行业。总之,偏高的期望值影响了她们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一)社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要的措施就是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社会要通过大众传媒加大对各条战线上的成功女性的宣传,使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从传统的“柔弱”“依赖”等看法中逐步解脱出来,认识到新时期女性的独立自主与聪明才智,矫正用人单位的偏见心理,确保贫困女大学生拥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完善法律法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就业性别歧视采取有效的法律制约,应明确制定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惩罚和赔偿制度,明确惩罚措施,确保就业的性别公平。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就业歧视监测部门,对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的单位采取惩罚措施,对积极吸纳女性的用人单位实施奖励,如减免税收等。

(二)高校方面

1.根据市场需要与性别特点灵活调整培养模式。目前,制约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课程设计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结合贫困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开设一些因“女”施教的特色课程,如营养师、育婴师、家政服务等,着重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的高校已经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极大的成功。据大众网4月22日报道,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批拥有国家承认的育婴师、营养师等证书的“大学生保姆”即将毕业,市内15家家政服务公司老总组团来校挖人,开出的月薪高达3000~5000元,这批大专生的工资让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望尘莫及。⑤

2.破除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转变其就业观念。贫困女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讲座等活动,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以社团为依托,吸纳贫困女大学生广泛参与,锻炼社交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就业阶段是其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高校应大力开展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其良好的就业心态。同时,应重点指导与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调整择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再择业逐步到位”的就业意识,采取灵活机动、避实就虚的就业策略,把视野放宽,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去,拓展就业空间。

3.开展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很少,贫困女大学生创业的更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大学阶段缺乏创业方面的教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与省级主管部门联手,加强创业教育,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扶持贫困女大学生创业。⑥高校应充分结合贫困女大学生能吃苦耐劳的优势,结合社会实际,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建立创业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素质;还可以与企业联合,让企业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三)个人方面

1.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与学校的作为,贫困女大学生自身更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由于农村学校过度偏重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贫困女大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来获取新知识,学会个人自觉地制订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摸索学习方法,以求事半功倍。其次,贫困女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主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形成开放的心态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与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2.贫困女大学生应学会自我调适。高尔基说过:“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理念与追求,应正确对待贫困的处境,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学会从积极方面看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人格上自尊,生活上自立,工作上自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劳动创造财富,用微笑面对生活。

总之,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影响着女性整体的素质提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共同参与。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制定、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关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贫困女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调适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③黎光寿.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生存调查报告[N].21世纪人才报,2004-07-30.

②林爱珍.浅谈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0(9):114.

④张国蓉.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5):58.

⑤何敏.重庆首批大学生保姆将毕业 月薪三至五千[EB/OL].http://news.oeeee.com/a/20100421/876270.html,2010-04-21.

⑥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素质大学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