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研究

2014-04-17 08:38龚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社区

龚玲

高校部分大学生家庭面临经济问题,难以完全提供其上大学所需的高额费用而使部分大学生成为贫困生。多数高校贫困生不但身陷经济窘境,而且忍受着心理贫困的压力,突出表现为因不能正确自我评价而导致的自卑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贫困生自卑问题影响其幸福成长成才,对之追根溯源并借助社会工作方法助贫困生挣脱自卑困扰,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贫困生自卑的行为表现

社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贫富差距,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高校也有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的贫困生。多数贫困生能靠自身努力和一定助学措施克服困难,发奋苦学,幸福成长成才;少数贫困生则难以应对经济与心理双重困扰,产生以自卑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问题。高校要构建和谐校园,对贫困生自卑问题不可忽视,要随时关心贫困生群体,关注其行为表现,可借助社会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助困工作。根据多年从事贫困生管理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贫困生自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主要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如下:

1.隐性自卑型。这种类型的贫困生的生存状态被其自尊或自负掩盖,呈隐性或微弱型自卑心理特征,约占贫困生的50%以上。陈新汉教授认为:“自尊是以自我评价活动为中介的个体‘成为人’(黑格尔语)的意识,是个体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自尊是个体处理自己与他物、他人关系的基本标准。”①据观察,又可将这类贫困生分为两类。一是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型。大多数贫困生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将贫困作为磨炼自己意志的契机,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望,珍惜学习时间,发奋苦读,成绩优异,热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综合素质。二是超自尊型。这类贫困生有神经质之嫌,常常排斥教师和同学善意的关心,时刻想着维护自尊,进而形成自负心理,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使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能形成‘成为人’的意识,需要对于个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②教师、同学要多关心此类贫困生,使贫困生与同学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避免伤害其自尊心。

2.显性自卑型。自卑的实质是对自己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③这类贫困生自卑感较强,自我价值感偏弱,约占贫困生的20%。他们由于心理压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抑郁,在学业上往往不思进取,可称之显性自卑。他们认为既然自己被认定为贫困生,理所当然要拿国家助学金,在同学共生关系中优先享受资源,暂时满足一下失衡的心理,错误地认为学业好坏与自己是否拿助学金无关,没考虑要变压力为动力。在这个靠关系或花钱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时代,他们觉得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混到毕业找工作只能碰运气了,因此认为学业好坏对他们找工作影响不大,无心向学,自甘堕落。

3.弱性自卑型。这类贫困生在与同学共生过程中,由于经济方面捉襟见肘而曾经自尊心受到伤害,有一定自卑感,呈弱性自卑状态。他们受个人智力与学业基础所限,虽能自觉用功学习,但学业与其他同学相比仍有差距。他们力争抓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各种机会,努力伸展自我,但竞争激烈且自信不够,始终处于弱性自尊和弱性自卑交叉状态。

二、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根源

1.贫困生隐性自卑心理根源。此类贫困生虽身陷经济困境,但仍能积极应对现实,悦纳自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展示特长,尽力弥补自身劣势。以贫困为磨炼自己的契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树立了自信,避免自卑心理的不良影响,能信心十足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有突出的表现。为克服自卑心理,他们斗志昂扬,能有尊严地和同学共生。部分贫困生过分自尊,特别敏感,他人不经意的言行会被他们联想为瞧不起自己而引起偏激反应。少数贫困生有虚荣倾向,虽经济与心理负担沉重,也不轻易求助于他人。

2.贫困生显性自卑心理根源。家庭经济困难为贫困生自卑心理诱因。因经济困难导致此类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到低人一等。受自卑心理支配,他们在共生交往过程中,难以表现出乐观、自信,会因担心被瞧不起而减少与他人交往。成长环境为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客观原因。多数贫困生来自欠发达地区,出身经济困难家庭,成长环境相对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情商教育滞后。上大学后,同学间难免有衣着、饮食及日常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差距,自然形成攀比现象。在此环境下,贫困生往往会刻意回避花费较多的场合,表现得畏葸不前,过分谦让,自卑感愈益强烈。贫困生自身因素是导致自卑心理产生的内因,起决定作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并有忧虑心理。经调查,对学习“缺乏信心”的贫困生占19.5%;“对未来很忧虑”的占25%。耐挫力方面,“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作用弱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无意中削弱了贫困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方面,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受到不少限制,难以按照约束条件在高校共生系统中形成合理共生关系。自身性格方面,内向的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贫困生弱性自卑心理根源。此类贫困生较爱脸面,不愿公开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怕被同学瞧不起。在实际贫困生申报操作过程中,一些程序让贫困生很难堪。他们原本就承受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申报时再要求他们在班级内当众陈述贫困申请,接受同学评议,确实是雪上加霜,使贫困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有少数事实贫困的同学放弃申报贫困生资格,享受不到助学金,因而产生失落感。

三、以社会工作方法助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

社会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中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一般分为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直接服务方法和社会工作咨询、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服务方法。④

1.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中的优势。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规方法倾向从外部环境改善,对贫困生自卑的内因强调不够。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控制因贫困生自卑衍生的问题。借助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对解决问题大有裨益。一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内涵。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即运用社会工作的措施,在学校及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以学生为对象,从教育入手,以精神为重点,造就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守德重信的伦理,塑造爱党爱国的观念,建立刚毅坚强的信心。⑤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可被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即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运作机制中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如由个案咨询、团体治疗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建立与成长环境各色人等的共生关系。让大学生在学校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契合高等教育的目标。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受助自助”理念,即大学生受助和自助的统一,在适应环境中成长。

二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助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中的优势。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侧重人文关怀精神,让高校贫困生享受平等和被尊重的待遇,凸显其发展潜力与成才价值。对贫困生的关爱不仅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更要细心观察问题的苗头,着重激发其自我潜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激活“受助自助”机制。鼓励贫困生树立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的信心。师生双方在助困互动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为受助贫困生所接受,在应对贫困生具体困难时发挥专业优势。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保护贫困生个性发展与个体权利。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由高校学生管理教师组成,他们与贫困生之间和谐共生。贫困生的独立人格与发展需要都能得到尊重。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针对贫困生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切实解决其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困扰。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强调个体皆有尚待开发和利用改变当下生存状态的能力。此方法不认同心理异态,认为是暂时不适态。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工作者提供自卑贫困生所需心理疏导服务,预防其心理问题,与他们建立互动联系,关注其自我发展与潜能激发。由此,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体现出干预性、延展性与补救性的专业优势。

2.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中的运用。利用个案、团体、社区与校园危机坊等方法,聚焦贫困生自卑问题,汇聚家长与教师力量,介入贫困生成长平台,帮助其自卑心理脱贫。一是以个案方法助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个案方法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⑥旨在帮助个人或家庭全面认识自身资源与潜能,完善人格,提升适应社会共生关系与化解困难的能力。可以采用下述基于个案方法理念的措施帮助高校贫困生摆脱自卑。第一,收集贫困生个人资料。如家庭状况、学业状况、健康状况、性格特征、交往情况、活动参与等,汇成个案资料。观察法和沟通法是学管教师收集贫困生个人资料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细心观察贫困生衣、食、行、乐、友等消费状况,可以大致获知其真实经济困难状态。这既要学管教师亲自观察,也要综合贫困生周围同学和任课教师反馈的信息。既要与贫困生直接沟通,又要与其父母、同学、教师交流,全方位把握事实。第二,问题诊断与应对方案。经过信息收集与有效沟通,学管教师要找贫困生谈话。谨记社会工作方法的普适前提,即贫困生渴望谋求改变与进步。通过与贫困生单独谈心,学管教师弄清该生是否需要帮助,面临的是经济困境还是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对于自卑感较强的贫困生,要采取妥善的心理辅导方法,做到既不伤害其自尊,又能达成其摆脱自卑目标。第三,妥善应对与到位服务阶段。高校应采取贷、助、奖、勤等常规助困措施帮扶贫困生,缓解其经济压力,还可以鼓励他们勤工助学,发扬自强不息精神,靠自己解决部分经济问题。通过职业培训培养自卑贫困生职业技能,为其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有利于其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贫困生心理教育中,要区分贫困生自卑心理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扶贫,使其尽快摆脱自卑阴影,健康幸福、积极快乐地成长。第四,归档与评价。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工作完成后要随时反馈,总结工作中的是非对错,并归档建立跟踪档案,以免发生节外生枝的不良反应。

二是以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助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我国社会学学者言心哲认为:“团体工作是富有社会及教育意义的,通常是利用闲暇时间,在团体领袖指导下,协助个人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个人人格与社会化的过程。”⑦人人都不希望被所在群体其他成员排斥,有获得朋辈尊重的需要。研究表明,贫困生成因各异,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问题差别不大。团体社会工作方法适时启用,可有效处理此类问题。如贫困生通常不能勇敢地展示自我,缺乏自信,逃避与他人的交往等。针对这种贫困生可以用团体服务的措施帮助他们,即让他们和其他正常的同学一起参加设置好团体目标的活动或者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与团体成员互相支持与督促,无意中参与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从而提升其为人处世能力。恰当运用团体社会工作技术,可有效调动自卑贫困生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自卑贫困生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融洽其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使其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并成就自我。

三是以社区工作方法助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高校一般不是脱离社区而孤立存在的,大学生也会到社区活动,服务社区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社区发展需要高校的文化支持。将社区对贫困生的影响纳入应对贫困生自卑问题是高校必须考虑的。获得社区各组织和人士的支持,参与社区发展工作是高校社会工作计划不可忽视的一环。社区工作即由社会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社区管理者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整合社区资源,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工作方式。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安排贫困生参与社区服务结对活动,勤工助学。还可以开展以“学会尊重”为主题的社区文明教育活动,建设文明友爱社区,使社区贫弱者赢得平等生存的地位,营造贫困生能心情舒畅、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另外,可以为贫困生提供在社区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使他们能在为社区做贡献过程中既融入社会又建立自信。

四是以校园危机坊助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贫困生的自卑或失信等不良行为,会对高校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校园危机坊旨在通过对假想突发事件或问题的模拟事前应对演练,有效防控突发事件引发的不利影响,如对自杀、自残等现象的事前模拟处理等,都可有效缓解类似事件给贫困生带来的不良情绪。

高校贫困生为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问题困扰,进而影响生活、学习质量,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笔者观察认为,根据贫困生主要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可以将其分为隐性自卑、显性自卑、弱性自卑三类。三种类型贫困生存在共性心理特征,即不同程度的自卑,并各有其心理根源。在高校自卑贫困生教育中,可发挥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校园危机坊等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助自卑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使其幸福成长成才。

[注释]

①②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9,199.

③陈虎.江苏资助育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8.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⑤杨昆,杨倩.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创新[J].人才开发,2009(11):29.

⑥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⑦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社区
社区大作战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