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玉霞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由传统的教育方法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自“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一批批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现有的人才结构层次看,当前经济建设中最紧缺的还是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能够在高职高专大学生短短的三年在校学习期间快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已成为高职高专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并尽快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文化素质基础薄弱。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主要是中学阶段成绩暂处中下游的学生,他们进入名校希望较小,因此,上高职高专成为他们较好的选择。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同时,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年代的他们,物质生活丰裕,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高,从小到大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他们的父母又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吃糠咽菜生活的一代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自身小时候历经磨难太多,因此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当前的孩子生活养尊处优、做事拈轻怕重,所以,缺乏刻苦精神成为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学习上。中学基础不好,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听不懂、学不会又缺乏刻苦学习、奋力拼搏的精神,“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学习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2.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要求。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家庭的娇纵造就了“小胖墩”比例上升,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下降。此外,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众多,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养育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提心吊胆,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降低。孩子体质的下降让一部分学生甚至不能胜任正常的体育活动,加上中小学重智育轻体育的偏差,导致一部分正常的体育项目形同虚设。这样一来,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主观上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又懒惰贪图享受,不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导致当代青少年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整体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3.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在两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到大生活中处处是关爱,加上一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教养孩子,尤其是隔代老人对孩子一味地呵护溺爱、过度纵容,造就了部分孩子在生活中只知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关心回报别人,缺失感恩之心,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师长也缺乏最基本的感恩情结。有的孩子认为父母长辈关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还有孩子认为父母应负责提供自己所想要的一切,物质上追求吃大餐、穿名牌,攀比之风盛行。同时生活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充斥着他们的大脑,“金钱至上”“读书无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思想日趋盛行,导致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滑坡。
4.心理素质不够健全。高职高专类大学生大多因为文化课基础不好而选择高职院校,相对那些考入名校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严重自卑现象,甚至对前途心灰意冷,长此以往就会变得孤僻甚至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加上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核心,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太少。因此,高职高专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以至于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对于未来的关注使他们容易焦虑、急躁,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他们往往用表面上的自负自傲、自命不凡、特立独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严重自卑;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另外,社会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也在腐蚀着这些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学生们,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1.定期培训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重要课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常抓不懈,标本兼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激励作用、转换作用和示范作用。“名师出高徒”,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的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时代发展的轨迹,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实现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只有角度新颖不落俗套,才能激起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因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是落实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关键第一步。
2.开设必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学生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从小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入学前又受中小学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影响,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应该在增加投入开发体育健身场所和增添各种体育健身器材的同时,加大体质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达到学生个体自我健康的目的;也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费的消极投入,营造出处处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为社会输送体质合格的有用人才。无论于个人还是于家庭、于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3.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高职高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极易受到外部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高专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开始重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不失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突破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让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我们应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格智能和综合能力,让高职高专学生在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调控、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步成长为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的完整的人。
4.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心理素质对每个个体,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高职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让毎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不应是专属于心理教师的职责,而应贯穿于我们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要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
5.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这种现状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在实施教学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度”,即所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度、讲课内容的难易度、理论知识的够用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课外作业的承受度等;根据学生文化课的个体差异,实施相应的分层教学,制定实施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发掘学生具备的长处并重点培养,尽最大可能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6.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问题处理能力。胡锦涛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使之得到良好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良好的验证和体现。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甚至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获得对客观事物、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直接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