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吴陈洁
实训基地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有力推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下发后,在各方重视和努力之下,实训基地在数量和层次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实训基地的后期保障、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企业的参与办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国家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条件下,要发挥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参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并重新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层次上都有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在政策上,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的决议,扩建了大批实训基地,巩固和完善了现有实训基地,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等。其次,在基地建设规模上,2000个实训基地已在职业教育重点专业领域建成并实施,引导了全国1.5万多所职业院校在办学模式改革上取得成功。同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了8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投入了8.5亿元专项资金,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覆盖范围达到了442个。这些给高职院校实训条件的改善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增强方面提供了契机,使教学效益和人才质量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
1.政府方面。(1)前期投入与后期保障体系不匹配。政府对实训基地前期的资金政策支持,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得到了初步的保障。但是,在数量提升和规模扩大背后,不难发现实训基地设备的后期维护和保障捉襟见肘。实训基地设备的维护成本高,特别是工科类的实训操作设备。例如,国产6140数控车床每台大约16万元,建设一个实训室至少要20台。后期的定期维护费用以每台最低8000元算,一台数控车床使用寿命在5~8年,那么一批实训设备的后期费用要在100万左右。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积极争取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后期保障财政投入迫在眉睫。(2)建设定位模糊,评价体系不全。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层次发展迅速,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上仍显模糊,主要是怎么建、建多少数量等方面的定位不明确。地方政府和单位将实训基地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内部的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急功近利,着眼当前利益,缺乏系统规划,使得基地建设走形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日益严峻。另外,由于政府对实训基地建设定位模糊,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化评价,基地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最终影响实训的效果。
2.学校方面。(1)普教观念盛行,创新意识不强。在教育理念上,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导致教学安排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进行充分挖掘。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语言”的认识状态,实训基地成为摆设,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作用。(2)管理体制分散,“双师型”教师缺乏。据调查统计,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的分散管理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将一个实训基地分属多个部门使用和管理往往导致基地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缺乏。许多普教出身的教师,对理论的阐述充足到位,但实践经验不足,在具体涉及实训项目时容易脱离实际。工科出生的教师虽然对操作有一定基础,但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日益加快,如果没有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其操作技能很难得以提高。
3.企业方面。(1)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接受学生实训是公益活动,学生不会在实训中给企业带来实在的成果,反而会给企业平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双方的合作也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2)企业“寻租”思想重,接纳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使得企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经常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博弈。许多企业多少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宁可引进也不愿意花费人力财力自己培养。同时,设备与技术更新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许多核心技术和设备是保密的,处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使得学生不可能在实训过程中接触到核心知识,学生实训走过场现象普遍,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内涵,学界有许多说法,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以实训基地功能方面来定义的观点认为:实训基地是集专业技术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工素质教育与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创业与创新实践、科技开发与服务诸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实践场所。以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观念来定义的观点认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本支撑条件,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实施“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特点来定义的观点认为:实训基地的设置目的在于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场地,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综合,包括场所、设备、管理、专业人员、教学计划、教学指导人员等,是学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实践地,是对外技能培训与鉴定、新技术推广的场所。通过分析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对实训基地的内涵的理解大致可概括为:实训基地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为目的,融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场所。
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办学过程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办学过程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利益相关者指的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或组织。这一理论要求管理者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进行相应的活动,强调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投入,组织追求的应该是整体利益,而不是部分主体的利益。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作为其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全面审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主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投入,应追求的是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反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政府、学校、企业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并在有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然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仅仅依靠利益相关者主体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脱离政府,建设资金将得不到保障;脱离学校,高职教育没有了现实的载体;脱离企业,学校教授的技术课程将面临与实际生产脱轨的现实。因此,只有政府、学校、企业三者联动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实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沟通,各利益相关者调适自身定角色,积极承担责任是关键。学校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应积极与政府就实训基地建设的各项保障问题进行沟通;企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参与者,对学生实习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政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认真听取学校和企业对基地的建设意见及现实成效反馈后,才会有效地在资金投入和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政府、学校、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三者在角色上有着不同的定位,在其行为调适上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与互动。联合政府的资金政策优势、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及资源优势是建设实训基地的必由之路。
1.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高职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又关系到其办学效益的优劣。由此可见,政府应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统筹管理,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给予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建立以其为主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制度来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可以通过颁布具有权威性和高度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使政府各部门、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承担起实训基地建设的义务。其次,政府要利用其影响力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政府可以借助媒体来营造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识,形成重视高职教育、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风气。最后,要协调好政府间各部门、学校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序发展。
2.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针对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各级政府可以出台具体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使用办法》,规定应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权责比重,在资金和人力资源上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推进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参与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开辟多方渠道筹措资源,减轻政府办学负担。
1.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不应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而要从实质性的操作层面着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组建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政府人员等组成的实训指导委员会,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同时,企业要乐于接纳学生实习实训,接收教师到企业里挂职锻炼,无偿为学校提供先进的生产实验设备,提升实训效果,实现双赢。另外,企业和高职院校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大方向来培养人才,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与岗位结构一致。
2.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才培养与效益的双赢。企业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自身利益与效益的双赢,也能助推今后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企业的人才储备。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会教育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完成社会赋予企业的使命,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1.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学校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鉴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弊端,一方面,学校应在实训课程的开发上下功夫,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结合当前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来安排实训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必修课进行适当精简,积极联合企业开发实训课程,探索和构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系统。
2.多渠道选拔专业技能教师,提升实训教学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效果。基于此,学校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多渠道选拔优秀专业教师,聘用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充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学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也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接触新技术,提升其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实训学生进行管理,了解并反馈实训情况。
综上所述,实训基地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深入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积极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