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发展

2014-04-17 07:49郭秀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特质事物内涵

郭秀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中国的“和”发展

郭秀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和”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深地熔铸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国历来对于和的追求侧重于“和”的内涵方面,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和”的精神特质愈发显现出“和”精神适应于现代人类发展规律。对于中国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把“和”的精神内涵化为一种思维智慧,而把“和”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走出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完成其各种任务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和;内涵;精神特质;发展

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处理各种关系的思维方式或者行为方式,而这一切都根源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和”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已然构成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在本质。先秦诸子百家作为中国思想发源的主体,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大致都推崇持中、自为、调和的“和合”思想,倡导万物的和谐、均衡与稳定,由此回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和”的内涵

关于“和”的内涵。“和”的内涵最为有名的论述莫过于上古时期的史伯的论述。西周末年(约公元前8世纪)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论及周朝,指出周王“去和而取同”,阐明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继而又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在这里,史伯不仅明确区分了“和”与“同”,同时也作了深刻的辨析。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和”文化中的“和”字经常与“合”联合起来用,谓之“和合”文化。在这里“和”着重强调的是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则是指异质因素的融合。

二、“和”的精神特质

关于“和”的精神特质,其实质是“和”精神的外延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内“和”,侧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和”,由里及外,由个体扩展到群体,希望以此来达成外“和”。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贤士们的诉求中窥见一斑,如“礼之用,和为贵”、“内圣外王”等等,特别是《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内及外而“和”的顺序性。由个体的内“和”开始,内“和”是起点,是人成其事,齐其家,治其国的必然要求。而外“和”相对于内“和”而言是其终极追求,但没有表现为必然追求。内“和”是“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外“和”是“和”精神外延的体现,这里称之为“和”的精神特质。外“和”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贤人的追求中有着不必然性,但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这种外“和”的领会和主动实践却有着深刻的意义。

“和”的精神特质首先包含了内部各要素或者成员之间应该是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所以和能生物,关键是事物和于内部,这种“和”必然要求事物之间是自由、平等的,这样才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事物。用数学公式表示,即1+1>2。“同”体现的是事物的绝对平等性,貌似平等,实则反映了压制和无原则的统一,反而使事物无从发展。其结果是1+1=2,甚至1+1<2。所以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这种精神特质要求“万物各得其所”,而“万物各得其所”的前提就是万物的自由和平等。自由与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两大基本原则,“和”的这种精神特质正符合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的时空中有了新的发展使命。

第三,“和”的精神特质还表现为主动地追求多元共存,尊重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事物之间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和实生物,让世间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世界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内部不停地进行着能量的转换。中华民族作为某种角度上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然后与周边环境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将这些获取的东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同事物乃至性质相反事物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斗争与冲突,然而事物生存的法则不在于它们之间的斗争与冲突,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协和甚至“和合”,最终表现为多元共存。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和”的这种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主动地去追求以达成多元共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再次崛起。

第四,“和”的精神特质还意味着作为一个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功能要相互协调,要求整体功能与外部环境也要协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求得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行为,不是现代文明的表现,相反是文明的自我毁灭。要避免结构性功能异化,尽量避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现象的出现,使搬起石头本来是要实现石头的工具化功能,结果反而成了伤害自己的武器。同时更要抵制片面追求某一功能而失去整体的协调。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之时,很多人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一切重心放在了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之上,在某种程度上是表现了经济的繁荣,但精神文化的亏空使一个民族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了“文化沙漠”的悲哀,这对于生产力和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和的这一精神特质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的“和”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近代以来的中国更是波澜壮阔。中国文化在近代曾受到各种冲击,传统的“和”精神在总体上也曾被遗忘、曲解甚至否定。但是,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不会被湮没的。在新的世纪,“和”精神又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肯定,而这认可与肯定之中不仅仅是关于“和”的内涵的重新把握,更是对于“和”的精神特质进行了发挥,使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现代中国要走一个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成,中国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这里提出中国要“和”发展,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中“和”内涵的积极把握,更重要的是对“和”的精神特质的挖掘和运用;不仅仅是抽象的发展要“和”,更重要的是要让“和”的这些精神特质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等各个具体的方面。中国“和”发展已经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和发展。

当然,这里所谓“和”发展并不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指定钥匙。中国“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中处理问题的智慧积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民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手法。正因为它符合人类发展和延续的需要,所以它一直熠熠生辉,在不同的阶段闪现着其独特的光辉。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和”的精神内涵化为一种思维智慧,而把“和”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走出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完成其各种任务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1]国语•郑语[M].

[2]徐学绩.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新战略的内在深层次动因[J].福州党校学报,2005(5).

[3]钱逊.和合——万物各得其所[C].东亚“和”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交流论文资料,中国人民大学,2000,12.

[4]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对中华文明与和平文化的省思[J].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5).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59.

[6]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缘起、流变及走向[M].湖南出版社,1992.

[7]田震卿,刘锦棠,王树新,郑燕燕.内耗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The development of "he" in China

Guo Xiu-min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 China)

Thought of "h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a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deeply rooted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in the content and pursuit of "he",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spirit of“he” to adapt to modern human development law.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speeding up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series of arduous task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put "he" spirit into a kind of wisdom, and the spirit of "he" to make use of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road really had China soc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he" become the road Chinese to complete the various tasks in the new century must choose

he; connotation; the spirit; development

F116.2

A

1000-9795(2014)06-0003-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4

郭秀敏(1980-),女,山西平遥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特质事物内涵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美好的事物
挖掘习题的内涵
奇妙事物用心看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