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

2014-04-17 07:54:40王鑫宏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河南

王鑫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中国自1840年以来170余年的发展历程,使大学生懂得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以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的。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特殊的育人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以河南地方史资源为例,探讨融地方史资源于“纲要”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融入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将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必要性

1.贯彻党和国家重视地方史育人功能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地方史资源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1994年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各类学校应“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这些文件为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前者强调地方史资源融入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后者则指出地方史在课外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地方史独特育人作用的高度重视。“纲要”课教学应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2.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经历了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展规律等基本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与中学历史存在较多重复的“纲要”课程,显然缺乏学习兴趣。这是“纲要”课很难改善教学效果的瓶颈问题。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对于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是一个必然选择。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地方史的认知水平极为有限,恰恰符合这一原理。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构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能力是“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通过了解地方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等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结构;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地方史资源以穿插讲解、案例分析、研究讨论、参观见学、调查研究等方式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将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纲要”课程教学中必须始终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强调其政治导向是教学中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必然贯彻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一方面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强调“纲要”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但绝对不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全盘否定,原有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因此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是在遵循原有课程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起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地方史资源的选取上,即在选取地方史资源作为课程补充内容、教学案例、研讨题目时,要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育人功效的资源,使学生在接触这些资源时能够达到思想上升华、行为上有修正的正面效果,避免娱乐学生的庸俗化价值取向。

2.真实性原则。地方史资源运用到“纲要”课程教学中还需坚持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指在利用地方史资源时,必须要考证其是否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由于当前各地普遍缺乏权威性的地方史书籍,难免对于地方史的了解来自道听途说,这里面既有真实历史,也充斥着传说演义、虚假杜撰等偏差信息。“纲要”课教学在使用地方史资源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确保所使用资源的真实性,不能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课程所涉及的地方史资源的错误认识也要给予纠正。

3.实践性原则。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还必须强调其实践性原则,只有强调实践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根据“纲要”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去主动查找地方史书籍、期刊、网站,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扩充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把地方史资源和“纲要”课程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解、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达到通过实践教学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河南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途径

1.穿插讲解。穿插讲解指结合“纲要”教材教学体系,将河南地方史资源穿插进来,作为课程教材的有益补充。如教师在讲授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内容穿插其中,使大学生对当年河南境内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加深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的理解;在讲抗日战争时,可以将杨靖宇、赵尚志、吉鸿昌等爱国主义人物的英雄事迹穿插进来,使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这些爱国英烈的基础之上,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染,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就时,可以将河南人民是如何在艰难无比的条件下,建成了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的情节穿插进来,使学生对“红旗渠”精神这一河南人民的精神财富有深刻认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当然,在穿插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讲解,也可以把机会留给学生,使他们在介绍自己家乡历史的人和事的过程之中受益良多。通过把这些河南地方史资源穿插到“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使教材体系和穿插内容相辅相成,教材体系为学生认识穿插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穿插内容则使教材体系变得更加鲜活。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指将“纲要”课程中需要学生重点加深理解的内容以地方史资源为案例素材进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如在讲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问题时,教师结合河南地方经济史的相关材料来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认识这一问题,首先,教师或口头讲解或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近现代时期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之后河南本省罂粟种植面积的增长状况,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河南农业种植结构中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商品化的状况,英美烟草公司在河南垄断烟草收购、任意压低烟草收购价格的情况,近代河南农民生活水平变化的状况。其次,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这一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指出近代河南农村经济的转型体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方式,结果导致河南农村经济的畸形发展与河南人民的贫困。

3.研讨教学。研讨教学是指由教师设计主题,由学生或个人或分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题目的研究工作,然后课堂进行交流,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融河南地方史资源于“纲要”课研讨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命题。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计研讨题目,如二七大罢工作为河南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对中国政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展有较大影响,让大学生深入认识这一历史事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教师设计了《谈谈对二七大罢工的认识》这一题目开展研究教学。其次,学生围绕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途径进行课后准备。再次,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推荐学生发言、学生主动发言和教师指定学生发言等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教师对研讨教学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研讨教学的开展,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二七大罢工这一历史事件,而且在对这一历史事件深入研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4.社会考察。社会考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或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社会考察能使学生最直观地了解近现代历史,通过亲临其境,目睹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旧照片、遗物、遗迹、成就展等,达到提升其思想境界和认识的目的。由于社会考察经费和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河南本地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二七纪念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等无疑是“纲要”课程社会考察的最佳选择。社会考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由教师做好设计,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并向其他学生进行宣讲;另一种方式是由教师介绍相关社会考察目的地,建议学生进行自主参观。

四、将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学环节的设计。将地方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教学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即融入地方史资源的目的是更好地说明教材体系的内容,因此以教材为主、地方史资源为辅的关系不能改变。这就需要“纲要”任课教师在授课前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构思,哪里需要融入地方史资源、融入的地方史资源的多寡、融入地方史资源的方式和目的等都要有合理科学的设计。只有做到这些,才符合“纲要”课程教学的需要。

2.做好地方史资源的收集。地方史内容丰富,浩如江海。“纲要”任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精挑细选,搜集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导向性、最能激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素材,构建地方史教学资源库,并通过去粗取精、去劣取优,不断更新,把地方史资源更好地融入“纲要”课教学中。

3.提升教师地方史素质。要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地方史素质。因此,“纲要”任课教师要通过阅读地方史著作、学术论文等材料和加强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自身驾驭地方史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地方史资源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良性互动。

总之,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地方史资源的挖掘、融入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驾驭地方史资源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地方史资源和“纲要”课程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河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