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立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高职院校在校情、学情、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思政课变动不居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青年教师面临着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成长问题,中年教师面临着拓宽视野、提升境界的持续成长问题,即使是老教师也面临着与时俱进、挑战自我的终身学习问题。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高职院校,除正常的成长渠道之外,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皆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教师成为一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必修课。
专业是连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应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由于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并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训条件、教师队伍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关系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探索构建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和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广大专业课教师经过专业建设的历练,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而思政课教师由于较少关注专业建设,不但没有在专业建设中与专业课教师一同成长,反而在专业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不如专业课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大。
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政工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学生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思政课教师锻炼成长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现行管理体制仍然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属不同的校级领导主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并未真正形成思政课教学与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合力育人机制。合力育人机制的缺失,导致思政课教师较少参与学生工作,难以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思政课教师错失了许多锻炼成长的机会。
从履历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鲜有企业工作经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缺乏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意见》指出:“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由于受思想认识、活动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不仅出不了省门,甚至连校门也很少跨出,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贫困落后地区的社情民意、革命历史纪念地的教育资源等缺乏感性认识,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思政课教师不参加社会实践,就难获真知灼见,既成不了为名师,也教不出高徒。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科研对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意见》明确指出:“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按照《意见》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导致思政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疲于应付,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还有不少高职院校迄今尚未建立健全促进思政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加之科学研究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思政课教师既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
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关注专业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贴近专业发展的实际,为自身的成长打造坚实的基础;参与学生工作,要求思政课教师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为自身的成长搭建稳定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要求思政课教师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为自身的成长探索有效的路径;坚持科学研究,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为自身的成长提供无穷的动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训条件、教师队伍等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来设计的,而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则考虑较少,甚至没有考虑。思政课教师应当“接地气”,贴近专业发展的实际,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一角度入手,深入思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融入专业教学团队。例如,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两种德育资源和德育环境,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知行脱节等弊端;构建素能兼修的职业体验模式,要求高职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通过职业体验把职业素质标准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依托不同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专业课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从本学科的角度审视专业建设,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课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同步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机制,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重要舞台。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工作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学生工作为载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这一平台,参与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学生工作,并依托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合力育人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而在学生工作中,学生是主角、是演员,他们往往会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舞台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这为思政课教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和鲜活的案例。在每一项具体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必须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政工干部就活动主题、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经费、活动基地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策划、协商、筹备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工作,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学生的成长,又能够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成长。
社会实践出真知,出经验,出思想,也出名师。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职院校应当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和便利条件,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深化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经验阅历、更新知识体系,洞察社会发展、增强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如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到贫困落后地区、西部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深入考察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到省内外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感受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科学论断。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及运作流程,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等问题,为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将书本理论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教育和提高。
科学研究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加工,更是促进思政课教师持续快速成长的不竭动力。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要成长为一名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而科学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学校层面来说,高职院校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切实按照《意见》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高职院校还应当出台鼓励教师开展科研的制度措施,形成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说,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既有哲学高度,又有历史深度,还有现实力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做底蕴、做支撑。科学研究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提炼转化为科研课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研究,探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