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得到了迅速普及,并深刻地介入到大众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点,因此,媒体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尤为强烈。在当前时期,接触媒体,使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学习成长、生活娱乐、就业拓展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和有力助手。但是,应当看到,在媒体世界里,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媒体游戏渲染暴力和色情,形象逼真的媒体场景对人产生强烈刺激,虚拟的媒体空间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等,这些不良作用与影响,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等。由于大学生们社会阅历浅,思想道德发展较稚嫩,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青年大学生往往在很多情况下真假不分,误入歧途。
面对这种媒体形势和媒介环境,高校应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从正确引导大学生媒体认知,促进大学生辩证看待媒体出发,提高他们驾驭媒体、使用媒体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媒体素养,帮助他们在媒体信息海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能力,全面健康地成长。
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使人们看到,媒体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推动了社会进步,给大众生活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媒体也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迅捷信息工具和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着不可回避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必须有正确认识媒体的能力,既要看到媒体的“利”,也要看到媒体的“弊”,既要学会充分利用媒体,发展自己;又要学会规避媒体不良影响,把握媒体应用的尺度,这也就是所谓的媒体素养。
当代社会,由于人们身处无处不在的媒体之中,媒体将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素养理应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时下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普及与发展的态势下,媒体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指网络或称新媒体素养。国际上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对国民媒体素养的培养与教育非常重视,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乃至在人们的终身教育活动中,媒体素养的培养都贯穿于国民素质教育的始终,成为对公民进行基本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些国家通过开设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增强师资配备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与教育体系,力度非常之大。
从国内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媒体素养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指大学生在媒体方面的认识、评价和使用方面的素质,是大学生应对媒体信息和媒体空间的选择判断、认知理解、质疑评判、发展创新、思辨应用等能力。在思想教育中,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要求,不同于对媒体专业人士的职业要求,它是基于拓宽大学生媒体知识,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体正确认知为基础,降低媒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1.使用媒体的基本素养。包括大学生了解媒体的基本使用常识,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掌握基本的媒体技能操作,学会利用媒体进行学习、交流,传输信息,获取知识;尤其要学会利用媒体进行专业知识信息的检索,进行媒体资源的运用、分析等。
2.抗拒媒体不良信息影响的素养。媒体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识别和拒绝黄色信息、低级趣味信息,剔除无用、干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分清信息中的美与丑、好与坏、高雅与低俗,并做到自觉地抵制。
3.抵御媒体依赖的素养。媒体尤其是现代新媒体,他们的信息表达往往形象、鲜明,带有强烈的刺激性。同时,新媒体环境所构筑的互动及自由虚拟空间,容易使人们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因此,大学生应当对媒体空间的虚拟性本质和媒体信息表达形式的本质有清醒地认识,具有抗拒媒体诱惑,消除媒体心理依赖,防止媒体成瘾的能力。
4.媒体思辨的素养。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并且应当具备对媒体信息的理性辨别能力,能够对媒体信息进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与误的甄别,具有把握媒体中高尚与低俗、流行与传统、积极与消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信息关系的能力,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反思,具有对媒体信息的正确判断与选择能力等。
5.媒体伦理的素养。媒体是虚拟的,容易使人陷入淡化身份后的迷失、放纵,容易导致媒体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因此,媒体环境下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体道德行为,使他们在媒体活动中能够自爱、自律,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诚信交流、良性互动,并且要防止由道德滑坡发展为欺骗、攻击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其主要原因是:
1.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青年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较弱,容易沉迷于惊险、刺激的媒体游戏中,容易受到媒体中暴力、色情等内容的诱惑,容易受到媒体中亚文化的侵染。另外,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家庭、高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媒体中的“黄、暴、邪”等媒体文化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高校、家庭教育与管理的滞后性。在现行教育中,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面对滚滚而来的媒体文化浪潮,相较之下存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的滞后或不足。有的教师方法简单,用生硬方式控制大学生上网,反而会激起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家长片面认为上网有害,一味对大学生进行上网限制;有的则认为上网可以获取知识,因而不加任何管理和监督,两种极端行为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3.媒体媒介控制机制的缺失。媒体媒介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媒体媒介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伴随着媒体的发展,有害信息的控制制度和手段管理却没有健全起来,媒体监管制度管理和立法滞后的弊端凸显出来,大学生由此处在充满危机与陷阱的媒体环境中,极易受到媒体的各种危害。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环境应对能力、发展能力,增强对其媒体素养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媒体素养。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身处信息社会,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媒体运用方面的经验和技能比老师更加前卫和多元化,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师媒体素养的提高是前提。高校应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媒体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媒体认识能力,帮助其掌握必要的媒体教育教学技巧,使他们能将媒体知识自觉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中。
2.善于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来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媒体的,比如如何享受健康的媒体交往,如何用正确的眼光和价值观面对媒体,如何防范身边的媒体侵害,在媒体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沉迷于网吧等。思想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挖掘这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媒体中的信息资源,完善自我。
3.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媒体思辨能力。大学生对媒体媒介的接触、认识与选择,对媒体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体媒介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让大学生动手搜集、处理媒介信息,增加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以审视的眼光与媒体对话是媒体素养教育最主要的手段。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细心观察大学生与媒体媒介的交往状况,从中找出需要探讨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再现这些场景,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与媒体对话。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课程进行主题探究,就是一种较好的媒体实践体验。例如,以《如何看待媒体交往》作为探究主题,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体信息进行筛选,从中收集到关于媒体交往的很多典型、真实、生动案例,相信一定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触动,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到媒体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别。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媒体应用习惯,培养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将媒体媒介为我所用的能力,学会与媒体对话的方法方式。
4.在校园媒体中进行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应打造媒体思想教育的阵地,将内容健康、思想进步的教育内容,以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广大大学生。要营造健康、文明的媒体文化氛围,用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来感染大学生,影响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领大学生关心高校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对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高校应通过校园媒体及时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5.组织大学生开展媒体交流互动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媒体课堂或媒体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咨询了解;以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党团支部为单位,鼓励大学生开展媒体知识研讨、媒体知识竞赛,进行媒体知识辩论等,增强大学生对媒体的基本认知。
6.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自我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关键还在于大学生本身。高校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媒体认识入手,引导他们重视媒体素养的自我培养和提高。要教育大学生在媒体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信交往,言行统一,在媒体环境中养成自律、自控习惯,促进媒体活动中慎独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