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强
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视培养质量、重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它紧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大推动了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高校校企合作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改变现行模式,加强合作运行的机制创新,保障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高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高校校企合作决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其内涵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还能有效协调、制约校企合作的所有因素。
1.在目标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指向相同。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政府应将培养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根本性目标,并将该目标作为评判与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标准。
2.在关系上,保障主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高校与企业是实施主体,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制约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只有全面了解校企合作运行主体间的关系与作用,才能切实保证校企的深入融合。
3.在方式上,实施开放的教育过程。高校校企合作中应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要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事项都对企业开放,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程,在全面综合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能力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
4.在运作上,通过制度推动运行。对校企合作中的制度进行合理的改进,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支撑,才能使校企合作各主体更加自律,消除合作中可能发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5.在趋势上,朝着教育集群化方向发展。集群化主要指高校与企业通过政府部门的统一指导,采用集群的方法来合作,实现同步发展。当前,各个区域都会结合自身的经济规划与现代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高校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的规划。
1.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不等。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来实施校企合作,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高校并未以企业为出发点,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部分高校还不具备服务意识,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的意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展。
2.政府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并未明确,未能全面发挥自身具有的组织、协调、管理职能。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不仅没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为保障。
3.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过去的管理模式与校企合作的要求不相适应。虽然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实施了工学交替模式,强调工学过程的有机衔接,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因企业指导教育者的业绩考核、工作量无法准确计算等多种因素,对学校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有了更高的要求。监督控制教学质量过程中,因学生分散在多种形式的企业中进行实习,难以对他们的实习成绩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既难以进行过程管理,也难以实施跟踪监控。其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准备不充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会产生各种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因为前来实习的学生能力欠缺而对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影响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从自身知识产权与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不会将一些重要技术透露给实习学生,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仅仅掌握了一些浅层次知识。最后,在校企合作时,高校不仅扮演发起人的角色,还扮演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还要负责解决出现一些疑难问题,一味依赖学校的校企合作很难稳固校企合作间的长久关系。
1.以激励为中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如何真正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动已存在的校企合作成果,这是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的难题。构建人才互动机制与鼓励机制,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学校和企业之所以构建激励机制,主要目的是激发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热情,推动校企合作的进行。可以邀请企业领导者到合作学校兼职,也可以邀请学校领导者到合作企业兼职。此外,学校还可邀请企业资质高的专业人士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校开展专题讲座。
2.以约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合作中应受到相应法律、制度以及道德的约束。所谓法律约束,指的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职责权限和违约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校企合作中,仅有法律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或企业制定一套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制度,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合作规章制度。
3.以情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是重点,尤其是在缺乏法律规定与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加快校企合作快速发展的动力就是情感。构建一套可行的情感机制对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贯彻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情感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应注重两方面:一是保证学校和企业信息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中有关人员的良好来往,认真听取这些人员在实际作业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4.构建高效的政府导向机制。政府与政策是推动高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政府及政策的支持是各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大推动力。要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完善的导向机制不可缺少。健全的政府导向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加大对高校教育的投入。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教育发展规划与投入保障机制,不仅要加大高校教育的投入力度,还要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到高校投资,保证高校有充足的资金。二是加强宣传与引导高校教育。高校教育不仅需要一套有效的政策法律支持与保障,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带头宣传与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舆论与媒体,贯彻落实高校教育理念,推动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5.构建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学校与企业应做到无缝对接,实施开放的教学体系。所谓无缝对接,指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切实保证专业与产业、教师与技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课程与岗位等有效对接。实施开放的教学体系,让企业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中,保证教学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二是提高合作水平,构建立体的评价考核体系。高校应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进行创新,有效处理考核指标千篇一律的问题,按照各种合同形式确立相应的考核内容与指标,采用立体的考核网络,消除考核指标设置不当等问题,保证校企合作所有环节的顺利开展。三是结合各自需求,健全科研服务体系。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少不了理论指导,因此,应制定一系列高效完善的措施,设置相应的科研机构,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科学研究,促进校企合作的科学实验,积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科研队伍,深入分析研究校企合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保证高校校企合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四是保证充足的合作投入,建立多渠道的经费保障体系。充足的经费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因此,应积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中心的多渠道经费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创新高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增强合作绩效水平,构建一套全新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新的高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仅要全面体现政府的宏观管理及调控职能,还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社会的优势;不仅要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还要考虑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