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随着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学术界对它有多种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对于接受学习的过分倚重,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手段单一以及学习中知行不统一,而这些都与教育的价值追求相背离。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提倡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多样化现代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并存的学习方式。无论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学习方式,还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都存在着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存在不利因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分析,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采取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在传承科学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接受学习有利于教师把知识系统、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因而一直被广泛应用。但是,接受学习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教学活动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指导理解和接受,几乎没有对新知识的发现过程,缺乏学习中的自我建构与体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体系。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基本特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我能学”——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个性地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在体验中学”——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参与认知过程,亲手操作、亲身经历、用心感悟;“带着问题学”——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性和独立性,提倡学习中要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如何“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在充分认识各种学习方式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从而构建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众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系统。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易于造成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而教师过于重视现代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接受学习,会导致课堂学习表面上气氛热烈,学习效率却不高的问题。
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融合重构将促进学习目标与效果的最优化。有效发挥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取长补短,融合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上的最佳发展。在学习目标方面,接受学习注重知识传授,以认知目标为重点,在认知目标的实现上是扎实有效的,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训练与学习体验,在能力、情感目标方面有欠缺;而现代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能力,知识学习上却不够系统透彻。二者融合并用,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全面实现,从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学习效果方面,接受学习的内容是按照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安排的,内容系统、规范,但都是定论,学习过程主要为“师讲生听”,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构建;现代学习方式更多关注了学生的意愿和可操作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能零散不系统,但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是各种互动活动的有机统一。将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融合并用,教师可以精选讲授内容,精心设计讨论、探究、体验性活动,既将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综合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兼用互补,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并用,教师首先要调适自己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运用讲授、启发、实验、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要促进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前提。在课堂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当教师转变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由管理者、传授者、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文化生态”,学生的自由表达与合作体验、自主探究与研讨发现才可能成为现实,也才能实现接受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并用。
在当前多样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背景下,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的特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将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有效融合,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整合重构的模式。如“理论学习→任务呈现→小组训练→情景模拟→集体展示”模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理论讲解→实践探究→结论验证”模式,“课堂讲授→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集体交流→总结评价”模式等。
这些重构后的课堂学习模式,既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如理论学习、理论讲解、课堂讲授等环节;又有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小组训练、小组合作等环节;同时,还有师生合作的集体展示、交流、评价等互动环节。这样可以将接受学习系统、高效的优势与现代学习方式开放、创新的优势有效融合,既能保证理论教学,打好基础,又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操作;既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作用,教学设计有序活泼,又能让学生动起来,在学习中主动构建,探索发现。多种学习方式重构并用,可以促进课堂学习效果的优化,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促进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有效重构,特别要注意教学过程中“问题”“任务”的设计和“情境”的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的并用,是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的,如果教学中只安排讲授内容,没有设计问题与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就无从开展。教师要有选择地精讲重点内容,把更多的学习内容设计、转化为“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要把问题作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技能的培养中,要以能力训练任务为载体,通过任务理解、任务分配、操作训练、任务交换、完成任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将接受学习中理解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的接受、发现、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等认识活动创造条件。
将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融合重构,必然要求评价方式的相应转变。只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量化评价,或是只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做定性评价都是不全面的。多种学习方式的重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既要有结果性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并用,需要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评价项目看,一方面要有终结性的考试评价,如综合测试、综合大作业、作品、综合项目;另一方面要有过程性的任务评价,如平时作业、小测试、单项作品、子项目等。从评价主体看,既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及同学间的互评。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性评价体系,才能适应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融合与重构,促进学习目标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