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正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用与其相匹配的案例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启发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知识和能力得以迅速升华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初案例教学方法由哈佛大学首创后流行于欧美和其他一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进到国内后,应用于高等教育某些学科的教学,受到了教育界和学生的欢迎。
1.互动性。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讲案例而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就不成其为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编剧,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学习是在动静相宜、变化有序、活泼高效的民主氛围中进行的。通过变换学生的角色,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充分表演,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从更深的层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存异性。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不刻意追求共同的答案。在案例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必然会存在多种认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案例太具体了,对它的求解就会存在多种具体的对策,对策只要是具体的而不是原则的,通常情况下就不会只有一个。应该说,案例不是没有答案,特别是那些久经推敲的案例,总会隐含着人们所共同认可的一些行动或对策,从而对学生起着某种提示或引导作用。但这些答案都不具有唯一性,更不能说是所谓的最优答案。无论是教师的意见,还是学生的意见,都只能是一种参考,因为谁都没有理由否定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引导和提倡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3.实践性。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认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和理论,而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课后乃至毕业后的事。案例教学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课堂教学既是学习理论的过程,又是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践活动。案例教学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重对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适应能力。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精彩片段和剪影,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感知实践、了解实践;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前台“表演”,加之教师的剖析与引导,不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性质,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战”锻炼,从而在课堂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对实践的适应能力。
案例教学的以上特征,从外在形式上显示了它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但是,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它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造就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当今时代所要求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原则。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或者说唯一目的就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动手动脑,既轻松掌握基本知识,又培养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原则。
2.外在诱发向内在动因转化的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演员”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双向问答、师生换位、生生互动等教学新方法,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案例情景、即时性问题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在身体力行中掌握知识、养成技能。总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外在诱发向内在动因转化的原则,通过外部场景、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成为场景中的“表演者”和即时问题的“解决者”,既牵着学生的“牛鼻子”走,又让学生兴趣盎然,由此教师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3.“两主”作用相统一的原则。案例教学使教师不再唱独角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谈不上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所谓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自己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展现。当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恰恰相反,教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和养成技术,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怎样发挥。在案例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孜孜探求的问题。
4.合理组织与有效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加以合理组织和有效控制,保证各教学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机联系,使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优化组合。同时,要注意教与学双方信息的反馈和调节,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要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天赋智商、兴趣特长、所需所想、疑难问题、性格气质等都要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把每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前提下,通过案例教学,既照顾一般,又注意特殊,让大部分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学到普遍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处于“两头”状态的学生学到适合于自己特殊性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能够让先进生掌握了高于普遍性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让后进生掌握了虽然低于普遍性要求但却切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案例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既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又是创新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案例教学能够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案例教学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实际验证理论,用理论分析实际,把抽象思维和生动直观结合起来,使难懂难用的理论变成好懂会用的理论,改变只去讲而不去用或不会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学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它一头是理论——学生要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另一头是实际——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而课堂讨论则把二者联系了起来,从而实现了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进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看,有些内容逻辑性较强,因此需要采取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的方式方法,重点解决学懂弄通的问题,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武器。有些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重点寻求掌握实践发展的规律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新在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新在多家争鸣、求同存异,有效地满足了学懂会用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便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而案例教学就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案例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获得了知识并不等于提高了能力。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前者到后者的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实际操作和实践。案例教学就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针对案例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发挥和提高。这是其他教学方式都难以做得到的。
4.案例教学能够促进教与学的统一。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组织,使学生置身于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变成了现实中的实例,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通过案例教学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通过相互交流、共同讨论,使教师的传道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困惑能够得到解释和说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5.案例教学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吃透相关理论,站在相关学科的角度上去把握研究对象的重点和难点,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深刻,案例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展示理论功底,演示科研成果、科研方法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研究性地学习,他们要带着疑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新知识、新难点。案例教学把系统理论和具体分析案例结合起来,以理论案,议案论理,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当然,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实行案例教学必须要引起人们教育观念的变革: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建立案例库刻不容缓,同时也提出了编写新教材和对原有教材修改的要求;案例教学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担任,师资队伍的建设又有了新的要求;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需要从命题、考核方式等几方面的改革入手,以适应和配合案例教学的开展。总之,随着案例教学的推广,必然会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