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
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创业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本科院校将创业类基础课程纳入学生必修内容。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与社会创业浪潮的带动下,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建设。当前高职创业教育成效不佳,笔者就其课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有助于完善高职创业课程,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创业教育。
1.课程体系混乱,针对性不强。创业类课程涉及范围比较广,强调创业实务操作与创业案例的讲解,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还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相关知识。由于涉及学科门类多,其学科类别归属还未界定清楚。学科门类中几乎都没有创业相关专业,目前高职创业课程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在开设创业类课程的高职中,大多数院校以公共选修课作为主要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也有一些高职成立创业学院,将创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老板,以财务管理、KAB创业基础课等课程作为创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业学科涉及内容多,创业课程体系比较庞大,其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完整,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创业中的问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创业案例讲解,创业课程杂乱无序,使创业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很多高职学生原本对创业很感兴趣,但在接受创业课程后,反而丧失创业热情。创业教材总体空洞,过于突出课程的严谨性与系统性。
2.课程教学局限于理论传授,轻视实践教学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传统教育在理论传授方面极具优势,却轻视甚至打压学生的实践教学。当前高职创业课程过于重视创业知识传授,忽视创业实践课程开展。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形成与发展,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然而,实践教学难于管理,教学效果难以测评。高职创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经费短缺、场地得不到保障、缺乏活动长期延续的机制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创业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中国教育模式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实践教学却效果不佳。实践课程教学直接制约着当前创业教育的效果,束缚着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侧重于“实务技能的训练”,不能有效地培养创业人才。
当前,创业理论课程的效果是极其有效的。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而高校创业课程类似于“纸上谈兵”,实现不了预期目标。当前高校开展了许多创业实践活动,这为创业在校园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很多创业实践活动最终都成为内部师生的“自娱自乐”。通常到最后,创业大赛都“变异”为注重形式的演讲表演,违背了创业实践开展的初衷,形式上好看却不实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十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在课程开展上,国外高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提供各类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虽然高职现在对创业十分重视,但学生接受了理论课程学习后,并未进行相关创业实践教学,纯粹理论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外大学,尤其是社区学院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内容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创业体验获取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3.课程设置只针对少数学生,异化为精英教育。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高职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动力在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人们期待其能培养大量的学生老板,政府部门也希望创业教育能够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进而实现高职的内涵式发展。在功利导向下,部分高职将创业教育视为“创业短期培训”,将创业教育当成“老板速成”,在课程开设上只针对少数学生,而非针对全体学生。在一些高校,创业课程成为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课程”,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创业课程之外。创业课程内容仅围绕创业学生进行。绝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创业课程之外,不是创业课程的主动参与者。
针对浙江某高职创业课程调查表明,尽管该校很多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全校只有10%的学生参与创业课程理论学习,全校的创业类大赛只有3%的学生真正参与,大多数学生只是创业课程的被动旁观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不属于个例,当前很多高职只针对少数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创业课程远远没有形成普及效应,创业课程过于聚焦于少数学生的商业策划与市场运作,偏离了创业教育植根于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本质。为了尽可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创业人才,高职创业课程主要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远远没有上升到教育理念层面。当前高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相关培训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行为,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1.整合创业教育课程,注重生成性课程教学模式。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作为最后批次录取的高职录取分数普遍偏低,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作为一个助人发展过程,教育应充分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高职创业课程应有其自身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必须充分考虑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特点,努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高职创业课程在内容选取上要注重实务课程,同时避免那种大且空的课程,努力提供一些实用课程。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职要基于学生实际需求来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尽可能地将创业相关内容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高职不能将创业教育仅寄托于开设创业课程,应以大课程观来开展创业教育。
传统课程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内容都是事先预设好的,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开始之前已确定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内容尽管也会有事先的计划安排,但却要跟随学生的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创业课程内容应是逐渐“生成的”,必须采取非预设化原则,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适用性。生成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内生性,必然要求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生成性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不仅有利于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预设化课程表面看似有失严谨,实则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业指导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对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2.整合社会相关资源,突出创业实践教学。创业能力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出来的,而必须要让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高职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练习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创业实践。高职将创业实践课程局限在校内,就犹如闭门造车,忽视了对市场的基本分析。创业教育应在传授创业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在市场中亲身体验创业的经历,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
为提高创业课程的有效性,高职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将实践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扩大教育视野,高职创业课程不能局限于校内完成。比如,日本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注重与当地产业的关联性,许多大学结合本地域产业优势,鼓励学生在当地创业,高校开设多种创业课程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作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在常州、镇江、宁波、绍兴等地以及上海市浦东、卢湾、闵行等区县和一大批厂矿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做好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的储备。这些措施使高校创业教育走出校园,将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功能得以初步体现。为帮助大学生创业,天津市实行千名企业家带徒授业制度,采取“帮、传、带”策略,签订导师带徒授业协议,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经验,学习管理方法,掌握专业技术,提高创业成功率。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依据所在地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学校专业进行构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来开展创业教育。
3.实行分层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培养所有人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课程必须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学生开展。高职创业教育应以一个普世标准和价值观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建立一个科学体系来实施创业教育。应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类基本课程,使高职学生对创业流程有一个了解,培养全体人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深入学习创业课程,使其尽可能地投身于真实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
高职创业教育成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业教育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中,这就致使创业教育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从微观上讲,创业课程理应采取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模式,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生老板,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高职开展创业教育的信心。从宏观上讲,所有高职学生都应接受创业课程,培养每一个个体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为构建创业型社会提供智力资源。创业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所进行的精英教育,而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接受的教育。创业能力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对学生创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投身创业实践,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工作。高职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加深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在课程设置上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接受创业教育。
高职在开设创业课程时,可尝试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所有学生的创业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创业课程中受益,培养所有人在创业方面的能力与精神,为整个社会营造创业环境。对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对其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高质量创业人才的成长。
在分层实施创业课程的理念下,高校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创业教育。高职在开设创业课程时将目标定位于少数学生,希望将其培养为学生老板没有错,但若仅以此作为唯一目标,则有失偏颇。高校必须树立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观,保证每一名同学都接受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老板”的同时,必须培养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为创业型社会的构建储备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