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员, 肖 洁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1](p42)的要求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廉政文化建设作了进一步论述,明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p54)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表现形态。江西具有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依据文化结构的相关理论,①文化结构是文化学的重要术语,是指文化的架构。学界对于文化结构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因子”说,将文化结构分解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部分。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将文化结构分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阶层。本文采用文化三结构说,即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科学提炼江西红色廉政文化形态,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廉政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积淀和整合形成起来的内含强大廉政功能的一种特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江西红色廉政文化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其外在表现形态既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革命遗物等,也包括了反映革命内容、体现革命思想的小说、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等文化作品。
一是江西革命遗址、旧址品位极高,分布广泛。据统计,2005年江西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3]其中许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如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2010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名单”。[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江西革命遗址旧址特色鲜明、品位较高。江西革命遗址旧址除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瑞金革命旧址群、葛源闽浙赣革命旧址群等聚集分布外,其余则广泛遍布于全省各地,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留着革命的遗址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旧址、庐山会议旧址、上饶集中营旧址、秋收起义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遗址、于都红军长征渡口旧址等。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革命遗址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现实载体,从产生之日起,都具体形象地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在井冈山革命遗址大井毛泽东旧居,陈列着毛主席用过的洗脸盆、粗布毛巾、油灯、皮萝(文件箱)等生活和办公用品,这些破旧的房屋和简单的用具,体现了党和红军领导人的艰苦朴素和清正廉洁。瑞金革命遗址“红井”是苏区时期毛泽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开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生动体现苏区人民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感激。
二是江西革命纪念馆数量众多、资源丰富。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斗争,再从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红军长征,追寻着江西革命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呈现了一大批的革命纪念馆。据统计,江西全省各类革命纪念场馆多达100余处,比较典型的有萍乡市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瑞金革命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兴国革命纪念馆等。江西革命纪念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馆藏的革命史料十分丰富。以“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例,馆内“展出800余件文物、2000多幅历史图片、21处大型场景、7个电视短片、1个动漫、34件美术作品”,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编辑部邮箱,2009年1期。其中关于清正廉洁的资源十分丰富,如著名的油画“朱毛挑粮”,反映了毛泽东、朱德挑粮上井冈山的情境。“朱德的扁担”与当时挑粮食上山的小路旧照片一起展出,以及毛泽东背粮时用过的旧布袋等,直观体现领导干部和普通士兵一起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廉政作风。博物馆还陈列着毛泽东在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使用过的简陋油灯与砚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是江西革命诗词、戏曲、标语、歌曲、出版物等文献资源丰富。江西苏区人们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首先,留下了极具艺术价值的一系列红色经典,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的《朱德名言》“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反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的红色歌谣;反映群众歌颂苏区干部清正廉洁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革命歌谣等。其次,创办了许多宣传革命和教育人民的红色出版物,最具代表的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报专门设立了“红板”、“黑板”和“反贪污浪费”专栏。“红板”专栏专门刊登苏维埃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积极工作的先进事迹,“黑板”专栏则专门批评那些消极怠工、立场不坚定的工作人员,“反贪污浪费”专栏则专门披露那些贪污浪费案件,报道对有关人员的处理结果。[5](p948)除通过上述专栏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行为外,还积极倡导广大干部厉行节约、预防腐败,如《红色中华》1933年3月13日就发出了“4个月节省80万元,支持革命战争”[6]的号召。此外还有《红灯》、《斗争》、《青年实话》、《红星》以及比较早的《新江西半月刊》(前身是江西改进社社刊《新江西》),这些出版物设置了许多专栏报道政府干部的廉政情况,监督苏维埃政府的行为。近几年,江西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新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再现革命时期干部群众的鱼水之情和苏维埃政府的清廉与艰苦,成为传承和弘扬红色廉政文化的的重要载体。
上述只是众多红色廉政物质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它们直观地展现了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简陋的办公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体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再现了苏区时期党员干部和普通士兵以及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廉政生活。这些物质形态的廉政文化资源为当前弘扬廉洁精神、培养艰苦朴素和清风正气、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提供了宝贵资源。
红色廉政文化的制度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积淀、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制度形态(或载体)的文化。江西红色廉政文化的制度形态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苏区(湘赣苏区)、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局部执政实践中。江西丰富的红色廉政文化的制度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预防腐败的规章制度。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防止党员干部的贪腐行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体现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严守革命纪律、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和贪污腐败行为发生的风貌。随着各级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党开始了在苏区的局部执政。为预防腐败,各苏维埃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使人民群众拥有监督政府的权力,为有效预防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根本保障。
建立了预防腐败的民主制度。苏维埃政权以宪法形式确定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工农兵是国家的主人;确立了选举制度,规定工农兵的选举权,给予广大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罢工的自由等,成为有效预防腐败的基础。
建立了预防腐败的组织制度。党在苏区普遍建立代表会议制度,改善各级苏维埃的工作方法,实行集体讨论、精确分工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地方政权实行议行合一制,由工农兵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行使地方政权的各项职权。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内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工农兵群众对国家政权机关工作人员有监督、罢免和撤换权,更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建立了预防腐败的经济制度。为改变各苏区财政经济混乱状况,统一财政,加强管理,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内部实行经济民主制和供给制。坚持官兵待遇平等,“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7](p65)建立预算决算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明确规定了省、县、区三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领取生活费的工作人员限额,规定省级苏维埃不得超过90人,县级苏维埃不得超过25人,区级苏维埃不得超过15人。[8](p150-15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统一财政编制预算决算制度》训令,规定了财政部门的组织系统及其职责,从经济制度上保证了财政的统一和透明,严肃了财政纪律,有效预防了党员干部在经济上的贪腐行为。
二是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1931年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第14号训令,要求对苏维埃政府中的贪污腐化分子严惩不贷,对隐瞒、庇护和放松腐败分子的检查与揭发行为也将加以惩罚。为了严格惩治贪污及浪费行为,1933年毛泽东、项英签发了《关于惩治贪污腐败行为》第26号训令,明确规定了“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以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地位贪污公款以图私利”,[9]将根据贪污款额大小,分别处以死刑、5年以下的监禁和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同时,“没收其本人全部或一部分家产,并追回赃款。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如上。因玩忽职务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的,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职以至1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9]依据惩治贪污腐败的相关法律制度,苏维埃政府查处了于都县的集体腐败案,闽浙赣苏区判处了万年县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吴泽元死刑。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处理,腐败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对其他党员干部起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三是保持廉洁的监察制度。为保持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清正廉洁,江西各苏区先后建立了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监察制度。
第一,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1933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规定“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未成立之前,特设中央党务委员会”,目的是“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败等情况发生”。[10](p58)中央党务委员会负责检察党内腐化现象,并与之作无情的斗争。同时建立党的省县各级监察机构,从维护党的章程和纪律出发,要求党员自觉遵守和互相监督,以约束党员的行为,防止党员的腐败。
第二,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监察系统的建立。行政监察系统由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后改称为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地方各级检察部、控告局和检举委员会组成,以《工农监察部组织条例》、《工农监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等法规支持检察系统的运作。各级检举委员会是各级工农监察机关为开展检举、监察工作而设置的一种临时性机构,其任务是考察各级苏维埃政府委员、工作人员等,检举腐败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根据《工农检察组织条例》要求,还设立控告局,通过控告箱或口头控告接受人民群众的控告。行政监察系统在苏区的反腐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34年查处中央互济总会财政部长谢开松严重贪污案件,就是依据群众举报线索展开调查的。
第三,群众监督的实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赋予了广大工农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监督、检查和要求撤换、罢免等权利。中央苏区建立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群众性监察组织,如苏区团组织直接领导下的群众反腐监督机构轻骑队,主要揭露、检查和控告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企业及合作社组织内的腐败现象;工农检察部指导下的群众性监督组织突击队,则采取突然公开或暗中检查和调查的方式,对苏维埃政府干部进行监督;工农通信员和分散的群众监察员,则通过监督、搜集证据和报告,构建对干部的监察信息网。通过群众监督,保证了苏维埃政府的性质,也使腐败分子在群众的监督中无处藏身。
江西红色廉政制度文化体现了在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进行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最初尝试,积累了宝贵的制度反腐经验和丰富的廉政制度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廉政文化制度形态,为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①《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23日。可见,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重大价值。
红色廉政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其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红色廉政文化精神形态的具体体现。
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领党员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路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取得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工人大罢工斗争的伟大胜利。其表现出来的“彻底牺牲,勇往直前”坚定信念,构成了伟大的“安源精神”的内核。“坚定信念、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根本所在。井冈山的斗争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度低潮,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靠着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的支撑,点燃了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理想信念是修身之本和建设清明政治之要,是共产党人一身正气、勇往直前的明亮灯塔。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正是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以崇高的革命情操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绝不追求个人的享受和索取,自觉自愿为革命为人民奋斗与付出。
二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苏区时期,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在苏维埃政府中开展了反贪污浪费的节俭运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率先节衣缩食。为了节约用油,毛泽东坚持只用一根灯芯;为了节约粮食,刘少奇经常让伙夫煮红薯叶代替大米饭。陈云、邓颖超、陆定一、博古、毛泽覃等23人联名提出每人每天自愿少吃二两米,不领夏天衣服,个人利益服从革命战争利益。为此,中共中央局决定全体同志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米。同时,积极开展自力更生的生产活动。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以方志敏为代表的“清贫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为赣东北苏区最高领导人,方志敏生活简朴,他巡视工作从不让别人招待,只喝白开水不喝茶。当方志敏不幸被国民党逮捕时,在他的身上竟然没有搜出一个铜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苏区党员干部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彰显和升华。正是依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巩固和扩大了苏维埃政权。这种艰苦奋斗和清贫廉洁的精神对今天党员干部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防止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腐败思想侵蚀头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苏区时期,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努力开拓进取,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精神状态。曾经在中央苏区广为传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歌曲,生动描绘了苏区干部一心为民、苏区政府高效廉洁好作风的动人情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即使在一些特殊的紧要时候,吃了群众的东西,必须按规定交纳伙食费或者留下银元和字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从1934年起,坚持从家里带米到省苏维埃政府办公,这一行动在江西苏区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纷纷向他学习。1935年初,刘启耀在一次战斗中被迫冲散,和部队失去联系后只有靠乞讨度日,却从不动用带在身上的党费,直到1937年初中共江西临时省委成立时,他将保管了3年的经费全部上交给了组织。[11](p251)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即使在敌军频繁围剿的恶劣环境下,方志敏仍然时刻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12](p87)对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者做小本生意缺乏资金、缺乏食盐和各种日用品、还有孩子上不了学、清洁卫生问题、老弱病残救济等问题,都列入苏维埃议事日程。赣东北群众过上了“从未有过的物质、精神上的好生活”。党在苏区时期,坚持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以正确的权力观引领党员干部坚持清正廉明,以正确的群众观引领党和政府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红色廉政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建林,任江华.红色景点串起江西生态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1-03.
[4]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弘扬廉洁价值理念 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EB/OL].人民网,2010-05 -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630029.html.
[5]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6]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而奋斗[N].红色中华,1934-03-1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9]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N].红色中华,1934-01-04.
[10]关于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赖 宏,凌步机.中央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2]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