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军 季卫兵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钱、无权、无势的“三无”大学生凭着知识和激情挤进创业大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实施,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境遇下,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等为基本内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只有回归高等教育使命,才能正确理解创业素养培育的本义,才能真正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具有涵养、素质、习惯等内涵,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包括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现状如下:
1.创业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尽管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参与问卷调查时均表示有“想创业”的冲动,但真正致力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却很低。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封建社会推崇的“重农抑商”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理想追求和职业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如何适应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何通过努力工作实现升职加薪,却很少去考虑如何通过创业提供就业岗位。
2.创业动机较为功利。创业当然是要以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这也是驱动大学生创业的最重要因素,但经济效益不应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唯一驱动源。大学生创业行为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应仅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层面,而应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餐饮、广告、咨询等服务业是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首选,服务业的投资成本小、技术含量较低、入门容易,但这些创业项目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文化优势。此外,创业实践也是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学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为今后的事业奠定基础。
3.创业技能较为单一。创业是一项涉及经济运行、法律法规、人际交往、安全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更需要具有适应社会、领悟政策和实干巧干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创业者除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走势、地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与工商管理办法、企业自身运行发展中的管理等知识还较为欠缺。这一方面与大学生创业者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和地方政府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有关。
4.创业规划较为迷茫。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自己向往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创业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布局。对大多数有创业意愿而尚未付诸行动的学生来说,“创业”只是成功的代表符号,对于创业需要的条件,自己所具备的条件等并无明确的定位。青岛大学2011年针对全校开展的创业调研中,对于“您对创业的预期”选项,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希望将创业项目做大甚至发展成上市企业的学生虽然占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人仍不了解企业上市的过程及意义。
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近来大学生创业热潮正逐步趋于平缓,学生的创业激情正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减退。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时代要求,掌握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核心要义。
1.应回归大学教育本质。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①创业一直是人们追求生存、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大学作为保存、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本身就有义务将创业的理想追求与实现手段作为文化遗产传递给学生,并在传承中实现嬗变与跃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②因此,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归大学教育本质。
2.应顺应科教发展要求。20世纪后半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牵引,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将知识作为社会发展的资源,知识将逐步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改革中。
3.应着眼学生自主发展。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人性假设论”,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个人自立及自我确证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体现。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可以理解为摆脱了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后,对自我发展目标的自主选择及实现过程。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广大学生准确认知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并通过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创业的本义在于社会个体通过整合或优化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社会成员主动适应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劳动方式。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又迫在眉睫,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大潮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既是高校提高人才质量和就业层次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学生更好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新的实践成才模式、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尚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其规律性和成功运作模式尚在不断探究之中。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1.确立创业教育地位。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创业素养的培育要使广大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获得什么?对于这些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本质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没有对其形成比较明确的共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要求每位学生将来都能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和创业追求,从而使部分学生创造创业成功的可能。此外,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成效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期待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能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必须将其作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既包括一般创业知识,如创业的基本手续、基本政策和制度等,也应该包括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的相关创业知识,特别是各级各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专门法律的颁布,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护依据。另外,基本的市场经济常识、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也应成为创业基本知识的一部分。此外,有必要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与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日常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走向社会前的预备知识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融合式的系统化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3.实施日常创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创业指导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路径之一。一是要组织开展好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是大学生创业的起点,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直接促成几个学生公司的产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计划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二是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创业孵化园是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参照市场规则,为学生进行创业探索提供场地、设备等必要支持,使广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领悟创业真谛,积累创业经验。
4.完善创业助推体系。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需要打通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一是要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之中,通过举办“企业家走进学子”讲座、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等形式,扩大学生对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了解,为其创业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二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知知识创新创造与技术发明转化的全过程,为今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现场经验。
[注释]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