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畔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从院校设置还是学生规模来说,都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主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成为主要做法。在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够优秀的,只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其实不然。古人云:“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高职学生的方法,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那么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才培养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落后,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较差,进取精神不强;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6~18岁,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宠爱中成长,他们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经过高考的失利,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是他们的普遍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调整心态,很难从原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再加上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遍较差,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容易感情用事,自制能力差。另外,不少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获取知识没有强烈的欲望,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高职学生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高职学生就难以成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校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去积极发掘。在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应将“成才”的概念科学化,在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高职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个体发展特性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设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应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如音乐赏析、文学赏析、美术鉴赏、大学生情感与人生等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自尊、自强、自信,使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意对现有选修课进行改革,最好面向全院公开征集选修课,加大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应该高度重视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例如,严抓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考试大纲,力求使此种选修课的开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高等院校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高度结合而生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文化机构。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恰恰也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为实现学校各项职能的服务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第一课堂外接受道德教育及艺术教育的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别于本科院校,其功能包括育人、凝聚、约束。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思想信念等;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校园文化来缩小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无论从语言、习惯还是阅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需要校园文化求同存异,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遵纪守法,教师为人师表,从而使广大师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理性约束自己,更好地保护共同利益和共同信念。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文艺汇演、各种竞赛等校园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长才智,获得美的享受。另外,还应做好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的开放工作,以及板报和校园刊物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一过程还需要激励机制来满足学生对成就感和荣誉感的需求。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考虑多元性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竞赛等方面,对学生好的想法、创新行为等进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深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好的影响,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奖励学分制度就是在这种理念中产生的,它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奖励学分办法,奖励学分的认定范围可以包括院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还可以包括省级及以上英语、文化、艺术、体育类竞赛等奖励,还有院级及以上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职业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拓展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概念,强调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这种人才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企业第一线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而且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大胆尝试项目路径教学,将原本独立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还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也可以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融合、制定专业核心能力测试标准、突出重点课程的学习、加大实训力度,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