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瑶 韦小双
公益创业是近些年来一种新的创业模式,是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使命激励下采用创新方法、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创业活动。大学生是公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未来公益创业的重要力量。就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而言,其心理动机、价值取向与目标选择影响和制约着公益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发展。
心理动机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原因。参与公益创业的这种内在的驱动激励高职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这种创业动机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激励高职学生把参与公益创业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目标,让高职学生在参与公益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同时把握机会,实现创业。他们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我成长的利己动机。通过公益创业个人可以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公益创业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人格发展和能力增强。在自身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机会的能力、对风险的忍耐力、团队协作能力、企业家的特性;同时,对参与公益创业的学生而言,在创业实践中得到了他人的关心、友谊、尊重、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合作,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在这种自我成长的利己动机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创业活动,从活动中感受自身的价值,确认自己是被他人所需要的,这些心理需要是利己性的。
2.社会发展的利他动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贫富分化的情况日益加剧,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需要个人和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个人和组织能够更主动参与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公益创业就是在社会使命和创业精神的激发下产生的,它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社会价值。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公益创业,利他动机明显。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能力、有知识,认为自己有义务为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贡献,他们感到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责任。公益创业追求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增加公共福利,他们的核心动机是利用机会来进行社会变革和改善。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使命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内的系统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公益性和社会使命感的培养。
3.自我与社会相结合的混合动机。创业动机是影响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其他条件都很好的大学生,完全可能因为没有创业动机或缺乏自信心,不愿承担风险而不选择创业,或者由于创业动机的缺乏,使得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对创业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公益创业动机既有利他主义的激励也有利己主义的鼓舞,公益创业动机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的影响。同时公益创业具有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公益创业者面对社会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社会弊病,在公益创业活动中获得心理和技能的满足,他们乐于自我纠正、自我突破和分享荣誉,他们在获得自我成长的同时对社会产生强烈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既有利他动机,同样具有利己动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发现社会需求,追求社会创业的机会,追求社会影响与制度变革,也具有很强的风险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公益创业是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混合体。
价值取向受到创业者主观意志的制约,由于知识、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出现“三重三轻”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如下:
1.重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轻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就是从个人需要出发,对个人发展和完善的价值,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就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在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中,出现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倾向,他们参与公益创业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社会问题,谋求社会发展,而是自身完善,获得实践经历,增强自身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在公益创业活动中要以社会价值为中心,通过活动和教育使个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他们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这种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倾向使公益创业活动陷入两难的困境。
2.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轻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公益创业活动中,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参与公益创业是以自我的发展、能力的增长、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实际功效作为价值标准,公益创业活动的主旨在于鼓励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并且用这种知识来寻找答案,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实现实用主义的价值。而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忽视公益创业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而不是职业的准备。公益创业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认为公益创业活动就是在活动中探索真理、完善人格,对知识的追求不是主要目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虽然也承认人应具有理性,但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公益创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参加公益创业活动要提高自身发现、处理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活动中,出现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轻理性主义价值取向。
3.重科学精神价值取向,轻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公益创业活动中,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是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实践活动中认识公益创业本身,探寻公益创业的客观规律,并且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培养严谨、探索、批判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而公益创业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是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理性思考,公益创业完善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真善美内涵的理解,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怀,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人格和道德等。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是公益创业活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但是,高职院校公益创业存在重科学精神价值取向轻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现象,轻视人的情感、信仰和价值因素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这种严重的“趋利性”的取向,导致了公益创业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精神家园的丧失,出现了价值与信仰的冲突,从而使公益创业出现新的危机,社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既要立足于个人发展,又趋向于社会需要,是一种理性与实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它能促进公益创业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自觉地去认识和体验,在探索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同时,公益创业也能促进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传承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目标选择要立足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1.构建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公益创业教育实现了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有机整合,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中,我们要完善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第一,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公益创业的知识和理念嵌入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课、商务礼仪课和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第二,以项目教学为中心进行模块教学,公益创业教育应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式学习培养工作素质,提高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挑战风险的毅力;第三,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公益创业”复合型师资队伍,聘请知名专家与有成功公益创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公益创业教学,同时培养高职院校自己的公益创业教学团队,提升公益创业教育的指导能力与业务水平;第四,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锻炼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把公益创业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融合的主要阵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创业管理与实践,锻炼他们的毅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能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完善了个人的专业知识,培养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创业也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实现公益创业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融合。
2.完善公益创业的政策、法律社会支撑机制。通过完善公益创业的政策、法律社会支撑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与企业发挥监督和协调的职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实践中,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一个双赢的现象。完善高职院校公益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公益性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专门政策,对高职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如启动资金、小额低息贷款等,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在场地费等方面实行费用减免,针对社会需要为公益创业者提供市场信息、网络关系等,帮助学生进行商业化运作,为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运行良好的市场环境,细化申请程序、出台配套措施,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公益创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让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3.发展公益创业类社团,培育公益创业文化。在公益创业活动的驱使下,公益创业类社团先后兴起。这类社团关注公益,关注各类社会问题,他们对社会诉求和热点把握准确,他们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他们组织志同道合的成员,成为培养公益创业者以及公益创业团队的摇篮。同时公益创业类社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公益创业者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通过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激情、对梦想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通过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公益创业类社团以共同的价值观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来统领全局,用创业实践类提高创业能力,培养优秀的公益创业人才。公益创业类社团在实践摸索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宣传和培育公益创业文化,实现了公益创业科学精神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