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路径选择*

2014-04-17 06:55王仙慧
关键词:村落社区农村

吴 晨,王仙慧

(安徽大学 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后,国家民政部也相继推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的战略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则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并积极开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1]。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为3 391.0万人,占56.99%,高于全国50.32%的平均水平,且全省各地区差异较大,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因此,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以及路径选择是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总结国内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讨论开辟适合安徽省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定位

关于农村社区的定位,主要存在行政村范围、自然村范围和乡镇范围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王霄[2]认为定位应当放在自然村或行政村,但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不能排除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这两个层次。而陈百明[3]则更偏向于将农村社区定位在乡镇范围,即乡政府所在地、乡辖集镇和不同规模的村庄。冯冰[4]认为乡镇和村两个层次的定位都符合我国实际,城镇化需经历漫长过程,村落相对于乡镇的独立性还是会有所体现。徐勇[5]则从农村社区的居民聚集程度不高出发,认为农村社区可以是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从而为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当前在全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农村社区定位同样存在着多种形式。被称为农村社区建设“试验田”的江西省,决策者把农村社区定位在自然村——以大的自然村为单位或者以中心自然村周围的小村庄为单位。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个典型——湖北姊归,则将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于村民小组。而青岛则将农村社区定位于行政村级别[6]。从国内实践情况看,在经济发达地区定位侧重点在乡镇范围;在中等省份的定位点侧重于行政村范围;而在欠发达地区,定位更倾向于自然村范围或者村民小组。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定义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探索较多,并达成诸多共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罗筱玉[7]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依靠社区组织和社区力量,整合村落社区资源,强化村落社区功能,解决村落社区问题,促进村落社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杨迅[8]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参照城市社区化模式,遵循地域相近,便于服务的原则,对村庄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成产业合作基地、社会服务平台、政治领导核心、文化活动枢纽、实现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建设。以上学者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提炼,可以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即农村社区资源和农村社区力量整合的过程。

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若干模式介绍及评述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若干模式,但与城市社区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建设水平还是程度均需提升。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过渡”模式

自然过渡模式,以江西省的村落社区模式最为典型,在定位上为现自然村范围。此模式往往采取“中心+村落”的方式向周围扩散建设,在保留村庄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不对村民的居住地点作较大变动,侧重于从道路、绿化、卫生等方面着手,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且对宗族祠堂、闲置校舍等集体闲置房产进行充分利用,用于村落社区建设。此模式对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密切关系、减少邻里纠纷、增强村落的凝聚力起到较好的作用[9]。

(二)“组织再造”的秭归模式

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以杨林桥镇为典范。杨林桥镇由于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口居住分散。当地政府受到当地的“红白理事会”等自组织协会的启发,划小村级管理单位,就村民小组改建为社区的工作方案。该镇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全镇范围进行组织再造,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机构,共计成立306个社区,1 034个互助组[10]。

(三)“以城带乡”的胶南模式

胶南市在建设实践中提出环境整治、拆旧建新、穿衣戴帽、村居改造、合村并点、农民新村等六种建设措施,遵循将农村社区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战略的指导思想。目前该市17个镇均建立便民服务大厅,965个农村社区均建立便民服务站,实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同时,各试点村统一建起了集社区党建、文明创建、村民自治、双拥工作、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搭建起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11]。

(四)以“12345”工程为代表的太仓模式

“12345”工程,即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二个阵地(宣传栏、公示栏);三支队伍(专业管理人员队伍、服务站人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四个室(老年人、残疾人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多功能教室);五个站(社区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目前,太仓在“12345”工程的基础上,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得以完善,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得以健全,已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12]。

纵观以上几种模式,东部沿海省份社区建设往往遵循城乡统筹的模式,而中部省份则更多从村庄内部挖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区自治服务。此外,各地方所采取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共同点均是在强化社区村落的服务功能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四、安徽省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安徽省民政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农村社区建设原则上要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设置农村社区,人口较多、村落较大、居住分散的村也可以以村民组或自然村为单元。要积极探索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集镇中心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建设发展模式,努力培育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意见》中对于全省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设模式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并鼓励全省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主探索富有特色,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建设道路。

全省各地无论是在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建设路径还是对已有建设经验的持续深化,可参考全国其他地区已有的建设经验,特别可参考同属中部地区江西省的“自然过渡模式”,但必须以满足农民有效需求为根本核心,做好经济发展,制度机制保障,社区合理规划和社区居民参与四个基本立足点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满足群众有效需求作为根本核心,把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让农民的真实意愿得到表达,最大程度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社区潜力。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社区的经济发展是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社区建设的成就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效益。因此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农村社区经济,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力度,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农村社区建设还必须立足于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自治制度、组织建设、资源整合、公共服务保障、资金投入等各项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在社区建设中,在组织关系方面必须厘清乡镇府、村委会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职责关系;在资金投入方面,需加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逐步建立起财政投入、村集体经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着重解决农民关心的就业、就医、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把公共服务引入农村社区,在管理服务中逐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开展合理的社区规划,将社区规划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实现农村社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社区建设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可以按照方便服务管理,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等原则,统筹安排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用地,改善农村社区布局,完善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要的是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培养村民的友爱、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自组织和再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性变迁过程,政府在社区规划和组织实施方面发挥着主导和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社区发展必然要调农村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发扬居民的参与精神和挖掘自治能力,以避免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的发生。

[1] 李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探[J].科技向导,2011(2):19-20.

[2] 王霄.农村社区的定义及建设层次着力点[EB/OL].(2007-05-08)[2014-02-25].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News.2007-5-8.

[3] 陈百明.农村社区更新理念、模式及其立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0(4):102-103.

[4] 郭庆芳,冯冰.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初探[J].改革与战略,2007(1):112-114.

[5]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6] 师凤莲.农村社区:概念的误解与澄清[J].浙江学刊,2008(5):148-151.

[7] 罗筱玉.江西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探索和启示[J].社会工作,2006(7):24-25.

[8] 杨迅.农村社区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模式取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

[9] 单娟.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分析——基于豫鲁赣三个村庄的个案比较[J].学习月刊,2010(14):80.

[10] 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湖北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6(5):8-11.

[11] 袁方成.两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探索,2010(1):130-135.

[12] 本刊评论员.农村社区建设浙江义乌、江苏太仓都是好榜样[J].领导决策信息,2006(31):23.

猜你喜欢
村落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