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靓 孙大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间合作的日益密切,一些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继开设了一系列非通用语种的公共选修课程。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已然成为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是否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技能,成为这个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只有既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能力,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善于创新思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赢得先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高校有必要让学生毕业前多拥有几种人生斗争的武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所最大的学校。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蓬勃发展的国情。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政治话语权日益增强,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非通用语种课程开设的蓬勃发展,恰恰是国家在发展程度、整体实力和精神文明上高度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相继开设一系列非通用语种的公共选修课。但是,这些公选课的开设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扰。
1.思想认识片面,教学管理存在不足。目前非通用语种作为语言类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大部分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修完一门语种,仍然是连最基本的日常会话都无法完成,既不会说也听不懂,完全背离了当初选修这门课程的初衷。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本身缺乏自我负责的态度和自我选择的能力,选课存在严重的功利心理和从众心理,即为了获得学分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动机不当还是盲目选课,都会对学习一门枯燥的语言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二是教师对公选课重视不够。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敷衍了事,对学生要求不严,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与不来,听与不听,上课是否配合,交不交平时作业等都不去关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是对公选课加强管理,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
2.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现在非通用语种的应试性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盛行,偏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形成了强记、暂留、速忘型的学习规律,而真正的实际运用能力极其欠缺,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除了教学观念的陈旧之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相对落后。外语教学最为忌讳的便是大班教学,而语言类公选课往往都在六十人上下,有的高校甚至排课人数达到百人左右。在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面前,由于学生课堂人数太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每个学生都进行互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出现的问题,致使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出现了教与学的脱离。
3.课堂教学封闭化,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社会是检验人才是否优秀的唯一战场,只有将自己内在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语言是工具这一特定属性更是对它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实上,修完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在语言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上仍然十分欠缺,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外张口说外语的机会甚少,只依靠课堂上短短的五十分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解放思想,积极地走出去,寻找可以锻炼、实习和交流的机会。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际运用,有目的地进行听说练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粗放化,考试管理形式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瓶颈”是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但是当前非通用语种在考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考试方式的单一化,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二是考试内容的粗放化,多偏重于答案固定的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这样的考试内容只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点记忆,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三是考试管理形式化。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公选课的考试管理实行大包干式的管理模式,从出题到考试、再到阅卷,全部由任课老师一人负责,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严重影响学校的教风和学风。
1.精心设计教学工作规划,严格进行教学管理。首先,学校管理部门应在相应的选课系统中对非通用语种的公选课做详细的介绍,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其次学生应端正学习动机,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进行公选课的选修。最后,各语种教师应严于律己,根据各自语种的实际教学情况,精心修改撰写科学的教学大纲,编制合理的教学日历,提前安排好备课、课堂讲授、答疑辅导、作业批改、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任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要注重对教学工作的督导与检查。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语言类教学应该着重师生互动,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实用、有趣,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掌握自己学习外语的能力。同时,可以采用多种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答疑、交流,拓展师生交流空间。
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大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非通用语种的课程建设应重视语言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创建“主、辅线”实践教学新模式。主线为课程必修环节,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要求,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的训练;辅线为课外培养环节,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际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根据“主、辅线”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要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
4.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完善考试管理制度。首先,改革考试方式。作为教师,要摆脱以前旧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积极深入的调研和反复探索,寻求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改变以前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例如,开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口试、听力、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其次,改革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最后,实行教考分离,考改分离。教考分离既是考学生也是考教师,可以对教师授课质量做一次真正的客观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能切实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