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成
国际上校企合作并没有严格的定义,通俗来讲,一般是指学校与社会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交流研讨、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的合作过程,它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实施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方面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为重点,全面考虑、综合利用企业和学校这两类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满足不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双向参与,产学合作”是其基本要义;“顶岗实践,工学结合”是其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其要达到的目标。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由于高职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做好整体规划。校企合作规划,一定要围绕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全面开展校地对接和校企合作,与地方和企业共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确定工作重点。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性、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一核心定位,坚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理念,确定校企合作的重点。充分利用郑州市的政策、信息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专业布局、地方服务和工学结合的深度改革;根据地方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工作重点,规划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产业情况调研,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办学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行业人才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新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满足岗位要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学校要成立校地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机构,全面组织校地对接、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建设工作,统筹调配校内资源,协调相关部门间的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完善产学研互动机制,动态管理合作项目。以学校教务、科研和就业指导部门为主体,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关部门召开对接联席会、项目专题研讨会,定期检查对接项目的完成进度,协调解决对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的时效性。最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职称评定、工作量分配、科研激励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调动项目合作人员积极性,解决校地合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工作热情。
2.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郑州师范学院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原则,变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以职业要素融入专业教学为基本目标,课程开发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真正围绕岗位任务展开。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做好相应教学资源配置。同时,还应增加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50%。如物业管理专业紧紧围绕郑州市物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上设置了四大知识体系:管理类、物业管理类、工民建类和房地产类,从而把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三年制非师范类专业实施“4+1+1”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前四个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第五学期校企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项目实训,第六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软件学院的两年制专业推行“四层深入”实践教学模式,即把学生的实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课堂实验。这是完成课程教学计划的第一步,也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课程集中实训。教师首先要构建课程实训技能库,在学期的最后阶段,拿出一到两周的时间,集中对本学期所讲内容的实践部分进行综合全面整体的技能培训,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实践技能成绩评定。第三层次:校内行业集中实训。在实习阶段,学校集中一两个月的时间,邀请富有行业经验的任课教师或企业人员走入课堂进行培训。第四层次:顶岗实习。各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或整个学年进行社会锻炼,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完全介入学生培养。在部分专业推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即根据“国培计划”,一线教师到我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提高培训,我校对应专业的学生到一线教师的岗位顶岗锻炼。通过顶岗锻炼,转变学习观念,增强岗位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学校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完成学业,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至少要获得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不仅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班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全面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在教学计划修订的过程中将“双证书”制度引入进来,做好规划,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能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各自的利益点,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达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对于企业,更多的是想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学校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不提倡太多商业元素的加入,两者之间的矛盾便是当前校企合作的症结所在。怎样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处理双方的利益冲突,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郑州师范学院的经验是:第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实践育人。学校各院系加强与对口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定期选送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同时也邀请企事业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情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第二,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攻关重大课题。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有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同申报、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学校内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地方实际需求的科研课题。第三,加强人才交流,共同提升素质。根据政府安排和企事业单位需求,积极选送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工作,担任科技特派员,学习先进经验,帮助解决问题,并要求他们将获益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第四,积极开展合作培训。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积极承担中小学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教师进修培训项目,帮助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提升他们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4.创新合作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受实验条件及学校师资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而偏离生产活动的制约,往往是“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实践”,实验项目按理论课程需要而设置,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非常缺乏,满足不了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企业的介入满足了创新研究型实验室条件,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验环境,创新了实验项目和内容。教师、学生能参与到项目研发等生产过程中,丰富了教师的生产指导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增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的共赢。同时,设立学生专项应用性科研项目,实行科技活动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发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与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制度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校企合作法规和制度均不够完善。发达国家历来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来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为基础的同时,针对每个行业特别制定一系列详细制度,如针对手工业的《手工业法》。除了法律手段,美国还通过税收、行政等手段维护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体制机制,法规和制度监督不力,政策和法规的不衔接大大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在缺少制度保障和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可能会在合作的过程中随意退出,且不会付出多大代价,然而却给学校或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当前社会中校企合作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合作双方都会考虑各自得失,最终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2.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深度,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合作常常仅局限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基地建设情况暂且不论;学校仅仅是为了安排学生实习而找个地方,专业合不合适暂且不论;学生实习方式也常局限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实习效果暂且不论。鉴于对管理流程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企业对进入到本单位实习的实习生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种类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岗位实习训练,没有机会操作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机会掌握先进的流程,实习效果较差,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由于在项目研发和专利发明的知识产权方面容易产生矛盾,企业和学校对相互合作、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也存在忧虑。
3.企业合作共建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一些企业在招聘任用技能人才时很下功夫,但对人才的后续培养却没有积极性,更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校企合作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帮助学校培养学生,于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认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愿望强烈,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一些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和企业,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如郑州师范学院的动漫专业,曾经和郑州几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有些公司认为学生在公司实习需要老员工的指导,这样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提出对学生收取一定数额的实习费用,以至于后来没有学生再去那些公司实习。也有一些公司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期的工资待遇,实习期过后,如果学生表现较好,能力较强,公司就把学生留下成为正式员工,但这样的公司少之甚少。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来指导校企合作,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校企业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主管机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沟通与协调,政府制定有力的税收等一系列优惠制度,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参与校企业合作的评比及奖励机制。
其次,形成互动机制。在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聘请企业负责人、学者、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定期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及实践基地建设进行研讨和布置实施,并非停留在一纸空文、应付评估、谈而不做的层面上。实施过程中,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带动学生实施校企联合生产、合作共赢,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最后,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在政策指引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条件,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经费投入,突破比例、年龄、职称和身份方面的种种制约,不拘一格打造实用而专业的师资队伍。各行政部门要重视这一活动的相关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审计工作,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的内在需要。只有做好校企合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真正融合,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