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资助机制

2014-04-17 06:50侯庆来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资助

侯庆来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引进了大批的青年教师。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于2010年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纲要的要求,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各级高等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进行资助的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进行资助的基本条件、时间约定、资助数额、违约规定和后期验收的相关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资助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转向体制化和常规化。

一、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资助机制的优点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实践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化学实验能力、机械操作能力、微机自检能力、金工实践能力等)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定位,而且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近几年所推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计划就为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计划的资金支持问题也成为高校管理机构所密切关注的一个焦点。实践证明,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资助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基本要求的。

1.理念上,资助机制提高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信心和决心。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除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所推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初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外,以后的中国教育基本上是走的“学院式”发展道路。虽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但那时的锻炼往往局限于思想和精神层面,真正到实际生产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和锻炼的几乎没有。理论和现实的脱节问题不仅存在于广大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学习中,而且也使得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基于上述认识,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诸多文件,要求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计划进行持续的资金支持。实践证明,大多数高校教师之所以愿意参加实践能力锻炼计划,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计划不仅有着课时减免的教学支持,而且有着政策层面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两者的同时存在,高校青年教师参与实践能力锻炼计划的精神动力将会大大减弱,甚至还会出现分配名额中行政准强制性事件的发生。

2.实践上,资助机制解决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后顾之忧。不论理论如何完美,最终都是要付诸实践的。尽管上述理念层面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又产生出来了,那就是资助的款项能否及时兑现。资金到位一方面反映了市场法则的等价交换性,另一方面也是解决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后顾之忧的必然举措。试想如果有一个老师参与实践锻炼活动后,补助资金没有合理支付,那还会有其他的青年教师参与这一活动吗?很明显,是不会有教师参加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实施这一计划的原初设想和归宿都将化为乌有。所以,资助机制不仅是实践锻炼计划甚至是教师进修计划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动力,而且也是青年教师义无反顾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毕竟,经济基础决定决策能否得以实施。

3.效果上,资助机制明显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术。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和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带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一直以来,虽然我们也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普遍缺失,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实践性教学在各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并没有受到重视。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一套科学的锻炼机制和资助体系是断难实现的。从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资助的实践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资金有限,但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多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理工院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资助机制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几年中国各高等院校出台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计划的相关规定,我们发现大多数文件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针,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列为青年教师实践培训必备的第一政治条件。这种规定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受锻炼者必须保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应该说在宏观上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对政治素质的考核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约瑟夫·奈就曾说过:“我不知道硬约束(hard power)的价值测度和理性变迁,但我很清楚软力量(soft power)对我们民族的长远意义。”结合近年来我国推行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工作的实际情况,联系这一项目运作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发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资助机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助条件的硬约束限制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计划的广泛性。由于高校教师参与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往往存在着年龄、职称、任职年限、教学时间和锻炼地点的限制,使得有些青年教师参与该项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教师进修计划特别是出国进修计划中,往往对年龄卡得过死,对职称的要求又过于苛刻,对任职年限的约定有时极为严格,这些虽然符合各高校的内部要求和规定,但毕竟限制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有些限制在45岁之前,44岁的就符合条件而46岁的就不符合条件,而46岁和44岁的差距在现实中往往不是太明显的。有的学校甚至把教学评价分数也作为实践锻炼资助计划必不可少的要求,这样就使得锻炼的原初设想发生了变异。因为实践锻炼在导向性上是不能有歧视性的,不能说教学水平高的就可以出去锻炼,教学水平一般的就不能出去锻炼;也不能说职称高的就适合锻炼,职称低的就只能待在学校里教课;更不能说学历低的就只有上课,学历高的更适合出去锻炼。事实上,不合理的限制条件多了,就很容易使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变成机会主义的投机均等甚至是身份主义的变相评价指标,这是非常可怕的。

2.资助金额的有限性制约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活动的恒久动力。对于资助金额的多少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琦山指出:“资助的力度当然是越大越好,但现实的国情是不允许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这一计划的资助额度一般都保持在一万元到两万元。这种额度的限制一方面是出于外部教育不经济性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充分意识到各种未完成或没有去完成案例的心理预期问题。出于延展性的思忖,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但出于鼓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额度是有限的。因为物价基尼指数的变动不居性会使现有的资助额度出现通胀缩水。可能在项目刚刚出台的时候还没有物价的涨落,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囚禁”物价。再者,实践锻炼计划本身充满着各种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事先硬性地限制额度,就会使得后来参加的人会因为经济成本的问题而免予锻炼。在西方国家,只是控制了一个基本的上限额度,对于花费基本上采取了实报实销的制度。这样可以让锻炼者放开手脚去参与这项活动,不至于因为费用的问题而限制了实践锻炼的深度和广度。

3.资助理念的学生能力导向性缺失使得实践锻炼大多流于形式。传统上,资助费用主要用于负担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差旅费以及发表合格成果的版面费、刊印费、资料费、书报费和宣传费等,但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过于硬性。因为暂且不说成果形式的税票样式的多样性,就是只有一种发票名曰版面费,也只能表明青年实践锻炼计划的物质导向性。事实上,我们开展这一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老师提高实践能力进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至于这些资助的物质性花销,不能过于关注;如果只是凭借各种正式的发票作为报销费用的依据,那很可能使得项目的初衷发生变异。因为正式的发票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开出的,即使没有参加实践,也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资助。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希望。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的资助工作意义重大,但现实中虚开税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说,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尽快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改革培养模式、改善实践条件外,还必须同时加快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双馨的高校教师队伍,从理念上升华锻炼资助的觉悟水平。

4.资助时间的软弹性限制了青年教师参与锻炼的循环性演进。有些高校对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的资助是采用累积性循环的。就是说,只要你在上一个项目中没有出现协议中约定的违约行为,那么就可以实现信用等级的累积效用。当信用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以后的实践锻炼计划或教师进修计划中循环使用以前的额度;伴随着诚信的累加,受训者可以单方面向学校申请提高自己的资助额度,如没有特殊情况,财务上应该予以审批。但有些高校并没有实现以上的教育经济学基本要求,而是机械约定进修计划和锻炼计划不能循环参加。事实上,教师锻炼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的锻炼基本上也是以提高实践技能为主的学习,至于理论的学习,大多数老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雄厚知识积累,他们的科学理论是最多的。只有同时循环使用信用额度,才会使实践锻炼资助的效果达到最好。

三、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资助机制的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以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为主,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对各类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和要求远没有理论教学严格规范,特别是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不重视,致使本属于高校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教育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高校教师自身来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也意识到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仍习惯于从教材到讲义的灌输式教学;加上他们的职前教育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节,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而职后也没有提高实践能力的压力,最终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创新能力低下,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行倒挂”现象。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资助项目往往又由于诸多的限制而流于表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改变上述的不足和弊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现资助额度的多元化取向。要改变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建立有差别的实践锻炼资助体系。如综合大学与专门性大学、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地方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与国立大学、本科大学与专科学校、东西部大学之间、沿海和内地大学之间、文科大学与理工科大学之间,要建立多样化的实践锻炼计划和资金支持系统,避免毫无差别的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于各种限制性措施要重新评估,并逐步制订更加合理的锻炼计划。

2.实现资助领域的延展性。要不断拓宽政策资助的范围和领域,对于适合本地区、本学校,但不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的资助项目,要认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要虚心听取专家智囊团的建议和意见,要把法律法规资助的额度作为一个基本上限,逐步制定灵活的富有弹性的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资助体系,要大力拓展资助的范围和领域。这种“走出去”教育战略的意义,不仅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必将大大提升高等教育产品的实际技术水平和实际适应能力。各高校要把各种毕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的基地建设好,要建立实习基地和教师实践锻炼相得益彰的高教提升计划,要避免实习走形式、锻炼走过场、进修图方便,要真正以实践作为检验知识水平的第一法则。

3.实现资助理念的前瞻性。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只是一种梦魇呓语,但在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已经变得极为实用了。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的资助,其根本目的也不是让青年教师换换环境,到外面吸收一点新鲜的空气,而是让青年教师学会实践技能以后来教导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能力导向性永远是高等教育锻炼计划的终极目标。近几年,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沉迷于市场交换的经济游戏中,把一切向前看当成了“一切向钱看”,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声色犬马,结果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性和时代性大多让位于急功近利的学习有用性、就业导向性、赚钱目的性,在美轮美奂的物欲世界里,未来教育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伦理性缺失。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扭转这一形势,那么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此,科学的资助理念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资助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