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晨熹,任 红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金融脱媒的概念是由D.D.Hester最早提出。Hamilton把金融脱媒定义为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借款。国内的研究学者中,李亚芬认为,脱媒是指资金脱离银行,从而造成银行资金减少的运作方式。秦国楼的定义则认为只要是资金的借贷方直接联系而脱离中介而直接让供求双方直接联系的现象就是脱媒。
综上所述,金融脱媒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资金运作不再通过金融这个中介,而是由资金提供者(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企业)直接发生资金运作。而“媒”指的就是金融中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媒”泛指所有金融部门,而狭义的“媒”特指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金融脱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财富的积累,资金供给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使得广大居民不愿意将钱存在银行,转而投向股票、债券、基金等收益更高投资领域,这也削弱了银行的储蓄功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2月份,全国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0%,并且2013年2月—2014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较平稳,保持在2%以上的高水平。在高通货膨胀的金融环境下,使得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为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广大居民不愿意将钱存在银行,他们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率,会选择将储蓄转移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市场。
鉴于银行融资的成本等因素,企业为了寻求更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也会放弃通过银行来融资,而转向债券、股票、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市场。部分大型企业的财务集团可以替代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和项目融资的服务。另一方面创业板的入门槛比较低,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这为一些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进一步的萎缩。初步统计,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0万亿元,其中,当季人民币贷款增加3.01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8%;企业债券净融资3 846亿元,占比6.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75亿元,占比1.7%。
1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79年以来的经济和金融改革,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包括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为415 995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9.4%,这无疑将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
2 第三方支付机构迅速发展 根据央行官网信息统计,截止到2014年3月,已获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数量已经达到250家。2014年初,央行发布《2013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3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交易规模高达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6%和48.57%。而2013年电子支付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三大渠道)的业务笔数和交易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40%和29.46%。支付机构在业务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电子支付业务,显示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突飞猛涨的势头。例如,“余额宝”在2013年5月份成立时资产只有2亿元,至2013年年底则达到1 853亿元,占基金市场的6%,“汇付天下”“通联支付”“财付通”紧随其后,分别位居第三、四、五的位置,这无疑会对对商业银行的货币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过去,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压抑,给储户规定一个低利率,储户就被动的接受既定的低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环境也日益宽松。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去金融压抑的过程,于是大量资金绕过商业银行在体外形成循环,银行信贷规模缩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银行利息收入总额一直在增加,但是利息收入在收入总额中的比重却在下降,全行业息差收窄的情况也日益显著。
在银行的资产业务方面,当资金需求者面临众多的融资渠道的选择时,将会从融资成本和负债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信贷需求,这将提高其贷款议价能力,从而压缩了银行信贷收入空间;在银行的负债业务方面,金融的脱媒使得以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成为新的资金来源,这些机构在拥有雄厚的资金规模,从而可以争取到更有利的利率水平,因此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产品越来越多样化,不断上涨的收益率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以短期资金特别以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来投资于长期资产,通过期限错配赚钱的盈利模式使得资金流动问题比较严重,埋下了备付金兑付的流动性风险。例如,2013年6月20日,隔夜和7天同业拆放利率分别暴涨到13.444 0和11.004 0,创历史新高。而交易所隔夜资金利率一度冲刺到30%的水平,甚至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资金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受到冲击的同时,仍会有一部分存款以同业存款、证券账户交易结算资金等形式回流至银行,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并间接支持银行贷款扩张,因此商业银行要继续强化对公业务存款创新,保持与同业机构如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同业存款业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对传统的存贷业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中间业务包括收取服务费或代客买卖差价的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代理买卖、代理收费、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中间业务对经济周期的依赖性较小、而且风险较易控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资金流,同时又可以满足金融管理当局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道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办咨询顾问、代理买卖、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等中间业务,从而留住现有的客户,不断挖掘潜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自身的竞争力。
近年来,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对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的收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使大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融资安排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并且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重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业务的发行承销、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业、兼并、重组的投资顾问业务、银团贷款融资牵头组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之下,由大型企业融资渠道变得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许多大型优质客户也因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逐渐流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资源进行调整。一方面,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多样化、要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的下降,商业银行很难再仅通过依托大型客户来获取高收益。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客户,降低对大型企业的依赖,这是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应对金融脱媒、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在互联网支付中迅速崛起,网上金融服务的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网上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营业网点很难应对电子金融带来的挑战,只有积极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积极投身网络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子终端设备等网上金融服务,以顺应技术脱媒,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网上金融需求。
目前广泛流行的网上购物,网银支付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上银行市场规模不断上升,2014年一季度,互联网交易金额达99 429亿。数据还显示,2005—2014年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不断上升。
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影响下,开展电子银行支付的潜力巨大,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牛金勇.金融脱媒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 唐黎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J].特区经济,2012(4):80-82.
[3] 周静.金融脱媒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2.
[4] 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武汉大学,2012.
[5] 王修远.浅析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5-137.
[6] 李晓红.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1):18,13.
[7] 梁绮利,翟思翮.金融脱媒与银行战略转型[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8-19(A003).
[8] 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1):48-52.
[9] 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