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连兼类词“和”“与”“同”“跟”的共性比较*

2014-04-17 06:20:53
关键词:小敏借书连词

蒋 静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一、介词与连词的划分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点、方法、原因种种关系的。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语与语、句与句、节与节,以表示它们互相联络的关系的。

汉语介词与连词的划分有多种说法。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就语词在言语的组织上所表示的各种观念给词分类,把词分为代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九类,又依据意义把九个词类“约之为五”,介词和连词统约为关系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把连词、介词、助词三类词一起归入关系词,包括“于、以、与、和、把、被、给;而、则、因、故、虽;之、的、所、者”等。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将“把、被、在、往、从”等现在一般称为介词的这些词称为助动词,认为它们是从动词变来的,归入动词一类。“于、以、与、同、自、由、则、而”等词,因“能把某一词联结于另一词,或把某一词群联结于另一词群”合称为“联结词”。

赵元任在《北京口语语法》中提出,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和词的组合关系,介词也称之为副动词。他指出,介词常常用在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没有形态的变化,一般不做谓语中心。而用在词与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句与句之间必须放在主语之前的词必须是连词。

张志公在《汉语语法常识》中将汉语的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共十一类,其中包括介词和连词,介词和连词隶属虚词。它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注意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分析了介词的用途、语法意义:介词“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前边,构成一个介词结构,作状语、补语或定语,表示处所、时间、方向、方式、对象等关系”,在意义上和语源上跟动词有共同点。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或者句子,表示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

二、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比较“和”“与”“同”“跟”在用法上的异同

在现代汉语中,“和”“与”“同”“跟”作为介连兼类词有许多异同点。给出一个使用“和”的语境,无论这个“和”是介词还是连词,大多可用相应词性的“与”“同”“跟”来替换,也即“和”“与”“同”“跟”单独使用时,四者的词性在语境中比较模糊。

(一)句法上的异同

朱德熙曾提出区分介词“跟”与连词“跟”的两个句法标准:首先,连词“跟”的前后两项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而介词“跟”的前后两项位置互换之后,意义发生变化;其次,介词“跟”前面可以插入修饰成分,连词“跟”则不能。如果这两个标准是可行的,那么也适用于“和”“与”“同”。

A:我跟小敏旅行。 B:我跟小敏借书。

我跟小敏是学生。 我跟小敏打招呼。

我跟小敏很高兴。 我跟小敏请教。

我跟小敏喜欢唱歌。 我跟小敏问好。

将“跟”替换成“和”,那么以上三组句子就变为:

A1:我和小敏旅行/是学生/很高兴/喜欢唱歌。

B1:我和小敏借书/打招呼/请教/问好。

同理:

A2:我与小敏旅行/是学生/很高兴/喜欢唱歌。

B2:我与小敏借书/打招呼/请教/问好。

A3:我同小敏旅行/是学生/很高兴/喜欢唱歌。

B3:我同小敏借书/打招呼/请教/问好。

在A,A1,A2,A3这几组句子里,“和”“与”“同”“跟”前后两项可互换,句子意思不变(“小敏和我是学生”/“小敏和我很高兴”),并且“和”“与”“同”“跟”前面不能加修饰语,即这里的“和”“与”“同”“跟”作连词。

而在B,B1,B2,B3这几组句子里,“和”“与”“同”“跟”前后两项互换之后,句子的意思发生了改变(“我和小敏借书”/“小敏和我借书”),“和”“与”“同”“跟”前面可以插入修饰成分(“我经常和小敏借书”/“我没和小敏借书”),所以“和”“与”“同”“跟”是介词。

因此,当“和”“与”“同”“跟”在句中的词性确定为连词时,这四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并且不影响句子的意义。

再比如以下句子:

C:我跟小敏见面。 我跟小敏是朋友。

我跟小敏关系很好。 我跟小敏一样。

将句中“跟”换成“和”“与”“同”后变成:

C1:我和小敏见面/是朋友/关系很好/一样。

C2:我与小敏见面/是朋友/关系很好/一样。

C3:我同小敏见面/是朋友/关系很好/一样。

但是对于C,C1,C2,C3这几组句子,介词与连词的判断标准陷入矛盾,C,C1,C2,C3中“和”“与”“同”“跟”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且句义基本不变,但可以在“和”“与”“同”“跟”前面插入修饰语,比如“我经常和小敏见面”/“我一直与小敏关系不错”,即这里的“和”“与”“同”“跟”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这就陷入了“和”“与”“同”“跟”使用方法的误区,因此在这种语境中,“和”类虚词的使用应该谨慎,这时可以更改为:

C1:我去和小敏见面。 我希望和小敏是朋友。

我认为和小敏关系很好。 我想要和小敏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当“和”“与”“同”“跟”在一个句子中单独使用且词性不确定时,应尽量换成其他的表达法,或者在句子中加入插入语成分,使它们的词性确定下来。

(二)语义上的异同

由A组句子可以得出:

A1:我跟小敏旅行。→我旅行。

我跟小敏是学生。→我是学生。

我跟小敏很高兴。→我很高兴。

我跟小敏喜欢唱歌。→我喜欢唱歌。

A2:我跟小敏旅行。→小敏旅行。

我跟小敏是学生。→小敏是学生。

我跟小敏很高兴。→小敏很高兴。

我跟小敏喜欢唱歌。→小敏喜欢唱歌。

同理,由B组句子可以得出:

B1:我跟小敏借书。→我借书。

我跟小敏打招呼。→我打招呼。

我跟小敏请教。→我请教。

我跟小敏问好。→我问好。

B2:我跟小敏借书。→小敏借书。

我跟小敏打招呼。→小敏打招呼。

我跟小敏请教。→小敏请教。

我跟小敏问好。→小敏问好。

但是C组句子就不能得出以上包含关系的结论,例如“我跟小敏见面”不能得出“我见面/小敏见面”这种结论,且“我见面/小敏见面”这种表达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当“和”“与”“同”“跟”在句子中的词性稳定时,才能得出包含关系的命题,反之,“和”“与”“同”“跟”词性不稳定时,不能得出正命题。

三、某些语境中“和”“与”“同”“跟”混用的原因

(一)同一个句子中只有一个“和”类词

前面总结出“和”“与”“同”“跟”在词性相同时可以互相替换,但是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还是要选择最适合的词,比如:

例1 他英语说得极好,与之相比,我逊色多了。

例2 她的外貌与其德行基本成反比。

例1、例2中的“与”都是介词,与“和”“同”“跟”替换后,变成:

例1a他英语说得极好,和之相比,我逊色多了。

例1b他英语说得极好,同之相比,我逊色多了。

例1c他英语说得极好,跟之相比,我逊色多了。

例2a她的外貌和其德行基本成反比。

例2b她的外貌同其德行基本成反比。

例2c她的外貌跟其德行基本成反比。

上面六个句子中,显然“和之”“和其”“跟之”比较少见,但它们的语法并没有什么错误,这就是语用习惯使然,即人们习惯了“与之”“与其”“同之”“同其”“跟其”这种搭配,渐渐摒弃了“和之”“和其”“跟之”的搭配,再碰到“之”“其”这两个词时,要选择最合适的词。

(二)同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以上“和”类词

1 在连续联合结构中

例3 财政收入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

例3中,“和”是连词,“与”也是连词,但是它们不能互换位置,如果互换位置就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再比如:

例4 不论天上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例4中,“和”跟“与”互换位置之后就变成“不论天上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与作用和反作用定律”,这种表达显然十分别扭。这里的“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是三个对等的成分,“和”在连接“质点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时并没有使我们在理解上产生误差,比如“质点运动和作用/与反作用”,即“与”的连接作用比“和”大,这就表示,在词性相同时,“和”“与”的词性也有强弱之分,同理“同”“跟”也是如此。那么当在同一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和”类虚词做连词时,就需要明确它们词性的强弱,这样才能准确选择正确的连接词。从例3、例4可以得知,“和”的连词词性大于“与”的连词词性。

再比如:

例5 我和他与我和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这个句子里“和”跟“与”连词词性的强弱很明显。将“和”替换成“同”“跟”,就变成:我同他与我同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跟他与我跟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两个句子我们也会理解为“我同他/与/我同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跟他/与/我跟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即“同”“跟”的连词词性大于“与”的连词词性。

将“和”“与”分别换成“同”“跟”,变成:我同他跟你同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跟他同你跟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同”和“跟”的连词词性相等,强弱程度相当,那么“和”“与”“同”“跟”的连词词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和、同(跟)、与。

2 在非连续联合结构中 在某些非连续联合结构句子中,一般不用考虑“和”“与”“同”“跟”词性的强弱的,比如:

例6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例7 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社会变革要求的尝试。

例8 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上面三个句子中,“和”跟“与”前后连接的对等的成分都只有两个,并且不是连续联合结构,所以在选择用词时,不需要考虑它们词性的强弱。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要选择适当的词,比如:

例9 一个是我,一点不懂政治,却深深懂文学如何和历史结合,和人民结合,和某一阶层结合,用何种方式来表现,即可得到极高政治效果的土改队中无固定职务的工作员。(沈从文《致张兆和》)

前面说过,“和”类虚词在单独使用(某些情况例外)且词性确定时,“和”“与”“同”“跟”四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在例9中,三个“和”都是介词,这里的“和历史结合”“和人民结合”“和某一阶层结合”可以看成是三个单独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以换成“与历史结合”“与人民结合”“与某一阶层结合”“同历史结合”“同人民结合”“同某一阶层结合”“跟历史结合”“跟人民结合”“跟某一阶层结合”。

但在替换时,会不自觉地将三个“和”都替换成同一个字,而没有出现“……与历史结合,同人民结合,跟某一阶层结合……”这种情况。这就表示,在一个句子中,“和”类词连接的相同的结构有三个或以上,我们应该选择同一个词来连接,即连接词的统一性。

同理如下:

例10 在创作方法的选择,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个文体内部的不同样式、流派、风格的创造,如诗歌方面的格律诗与自由诗,散文的闲话风与独语,小说方面的诗化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戏剧方面的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

例11 这是一个空前复杂的艺术课题,不仅存在着如何处理诸如“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俗与雅”、“形式的大众化与先锋性,平民化与贵族化”、“文学风格的时代性与个人化”的关系这一类的艺术难题……

四、结语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中介连兼类“和”“与”“同”“跟”的异同可以发现,当四者单独使用时,它们是可以替换使用的,即连词“和”出现的地方可用连词“与”“同”“跟”替换,介词“和”出现的地方也可用介词“与”“同”“跟”(“与之”“与其”这两种情况除外)替换;而当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以上“和”类词时,在连续联合结构中需要考虑词性的强弱来选择连接词,在非连续联合结构中,不用考虑词性强弱;若两个或以上“和”类词连接的成分性质相同时,在选择“和”类词时要保持词的统一性,即选择同一个词来连接所有性质相同的结构成分,若几个成分的性质不同时,则不用遵循统一性原则。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4] 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M].北京:开明书店,1952.

[5]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6]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猜你喜欢
小敏借书连词
你会用连词吗?
春天到了,植树去
图图借书
一颗珍珠的自述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借书去
借书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0
药店认识
特别文摘(2017年21期)2018-01-13 18:54:03
一起遛弯
上海故事(2017年12期)2018-01-03 20:11:51
图图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