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良
把握课改时机,促进教师成长
■曹 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已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人的发展”;其核心价值取向已由约束走向激励,由知识走向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师生互动,共同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就必然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每一次深化改革和大发展,首先都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要从全局性理论思维上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态度、能力、情感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应当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重新认识课程、审视教学、定位学生,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发展观,树立开放式、多层次和全方位发展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建立起平等、信任、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树立能力、知识、人格全面发展的现代学生观,从而形成教育回归生活、承认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师生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才会有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也才会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行动。
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已不再是运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坚持和深入,这就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及理念,自觉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学习,行动上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思想上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在教育和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水平,已成为现代教师完成自己的使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新世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和必备素养。
所谓“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激励人者先强自身”“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专家;要当专家,必须先要虚心当学生”……教育专家的话语时刻告诫教师们: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勤奋钻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不能忘记教师自身也需要读书,需要充电,需要提高。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新课改理念若最终不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不能体现于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
古往今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而现代社会对人们的需求客观上不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已有的思想、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学生的思维文化和思维意识,提供一切机会和可利用的时间,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关心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师生愉悦的乐园,让教育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成功的基础在于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不例外。教师职业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永远是一项动态的、开放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对于自身的教学条件、教学方式、教学经验、教学行为,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使之形式化、理想化,就必然会阻碍教师自身的教学和持续发展,也就不可能踏入不断成长的行列。因此,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知识、理念、言谈、行为,转变那些不正确的理念和思想,修正那些不合理的行为,反思那些不该说的话语,从而及时批判那些隐含于教学行为中、妨碍有效教育教学活动和探索及实践的潜在因素,消除教师理念上、思想上的误解和偏执,增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洞察和见识。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它不仅对教师自己的理念、知识和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从自己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事的评价以及教育理论著作的解读中,对自己的知识、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及其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判断和反思,从而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通过反思教师自身和分析教育教学行为,挑战一直蕴含于自己内心深处和实践中的各种理念、行为,审视自己思想行为的生成环境,以增强教师的理性自主,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使教师的教学达到卓越与完美,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同心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