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凌
(盐城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1]。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培育人才、推动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建工作,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高校党组织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立身做人的本领和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成才报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大学生党员都能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则广大学生就会学有榜样,就会对党充满信任,就会主动投身融入到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之中。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勤奋学习、带动同学,为党、为祖国、为人类进步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全体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和培养,在党内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和战斗力,在党外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凝聚力。
大学生党员虽然在组织上已入了党,但就其本质而言,他们还是青年学生,他们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和初步定型时期,可塑性仍然很大,但同时也容易受外界影响。在当今信息全球化、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时期,高校教育必须给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给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和党性、党纪、党风、党的宗旨的引导,尤其要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入党后教育,能够使他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避免极端个人主义、贪图享受等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
多年来,高校各级党组织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十分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为党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高校党组织在党员后续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都能够按照组织发展程序来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广大党务工作者也给予了认真对待。但是,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不断加强新党员的党性锻炼和理论修养,发挥其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发展过程,忽视后期教育管理等方面。少数基层党组织除了为发展新党员召开支部大会外,一个学期难得开展组织活动,少数党员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辨不清、处理不当,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形象,没有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
二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长期以来,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对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都能够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通过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促使他们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等方面得以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学员的理论学习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而且缺乏实践锻炼。党组织在充分发掘社会实践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还有待提高。鉴于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党员了解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这对于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和责任感等大有裨益。
三是存在“重教育,轻管理”的现象。多年来,高校党委根据党章和上级组织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建制度,在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和党员标准开展发展工作,保持了党组织的纯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对党员管理不够严格、不够科学的现象和问题,以至于一些大学生党员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因而并没有起到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广大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对于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模范性、纯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主流和基本面是好的,但在大学生党员中还存在着与党的先进性、模范性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是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大学生党员入党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盲从性”“虚荣性”倾向,他们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为毕业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而积累政治资本。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对入党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进取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学风不扎实,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二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受其负面效应以及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为政治方向模糊,党性观念不强,党员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片面追求实惠,以满足“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的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缺乏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的意识,难以在大学生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一些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大学生党员中出现了“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入党前从严要求,入党后随波逐流”的现象,极少数党员甚至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损害了党在大学生中的形象。还有部分学生党员只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的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忘记了党员先进性的要求[2]。
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后续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先进形象在广大学生中生根开花结果,使党员精神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筑起永不坍塌的钢铁长城,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坚持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让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党员中入脑、入心,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动员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模范性。
二要坚持入党前与入党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继续抓好入党前的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上,加强对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入党时要充分发挥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的激励和教育作用,让大学生党员牢记自己的誓言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言行,防止在思想上和素质上退步。另一方面要强化入党后的教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要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不断克服部分大学生党员“车到站、船到岸”的松懈思想和入党上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高校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较为重视,但缺少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检查评估体系及标准。因此,高校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健全经常性教育的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科学规范的制度具有导向性,可以保障大学生党建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同时要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检查和评议制度,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开展情况,从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由学校党委组织部、院(系)党委(总支)等相关部门制定考核方案,学生党支部负责实施。利用支部大会或党内民主生活会对不达标学生党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基层党组织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同学,班级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监督反馈体系,确保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工作的全面性、规范化及公开化、民主化。把学生党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这样也有利于把学生党员放在全员监督的环境中去,达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党员。由于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大学生党员难免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依然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之中。对此,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帮助大学生党员正确地认识自我,要让他们必须明白自己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切勿骄傲自满,应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主动与同学打成一片,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将更多的“权力”化为义务,要将更多的义务放在心上,对同学负责,为同学谋利益,主动接受同学监督,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另外,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从一个普通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实践中已经登上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的台阶,是大学生中的“精英”。高校应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党员这一优秀的群体资源,建立党员示范岗、佩带党员标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强化党员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而大学生党员是这支大军中的精英,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质、行为能力、知识结构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的建设。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可以切实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登台阶、上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和推动学校稳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 金庆良.大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