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基于党内民主的视角探析苏共亡党
李东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苏共党内既得利益集团规避发展党内民主,致使民主在苏共党内政治生活中严重缺失,以及僵化的苏联共产党建党模式对党内民主的吞噬,都成为了苏共垮台的诱发性因素。
党内民主;苏共亡党;共产党执政
苏共亡党是诸多因素的综合性结果,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党内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民主。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曾明确指出:“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1]这里所说的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自然包括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因此,基于党内民主视角探析苏共亡党,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更好地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之必需。
所谓党内既得利益集团,指的是一些党员干部,追逐私利,遇事只想到个人、子女以及亲属的利益,为了维护其所谓的既得利益而结成的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就会在党内凝成一股势力,他们打着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却以自己小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的利益集团与奉行民主原则的共产党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知道,权力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天生就有凌驾于党员群众之上的可能,高度集中且不受监督的权力,则具有更强的腐蚀性。苏共自列宁之后的所有权力拥有者,无不是大权在握且不受监督。因此,这些既得权力者无一例外的被权力所腐蚀,致使党内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基于既得权力可以为自己获得利益的诱惑,他们无不贪恋权力,无不追求长期居于其位直至终老。如果实行党内民主,自然会对自己的既得权力构成威胁,因此,既得利益者几乎都毫无例外的规避发展党内民主。那么,既然这些既得利益者极其反对在党内实行民主,为什么又高喊党内民主的口号呢?其原因在于,进入20世纪以来,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飞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政治民主化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苏共的领导者不得不阳奉阴违,一方面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向党内外的党员群众作虚假的宣传,粉饰党内生活的现实状况,一方面继续奉行高度集权的建党体制,拒绝发展党内民主。需要指出,作为苏共的缔造者,列宁围绕着党内民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比如列宁主张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实行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体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要按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等等。但事实上,在党内民主方面,苏共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仍然是一个畸形的、偏离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原则的党。列宁
之后的几乎所有继任者,都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所规定的民主制原则,不愿意践行党章中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规定。完全可以说,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就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也根本不相信党内民主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甚至认为没有党内民主,党照样能够很好的生存下去。其中也有不少当权者错误的认为,实行高度集权的建党体制可以使整个党凝聚在一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行党内民主,反而会分散党的力量,使党的各个组织成为一盘散沙,最终导致党内混乱的局面。另外,在不得已强调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苏共的既得利益者,按照自己的意图为党内民主作了许多规定性的说明,并在操作程序上使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行更为符合自己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可以说,党内既得利益者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使苏共党内缺乏滋生民主的土壤与氛围,从而阻滞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加速了苏共的垮台。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建党原则。就此而言,苏联共产党也是按照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事实上,苏联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党的组织机构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说:党的一切领导机关从上到下都由选举产生;”,“在各个组织内或在全党内自由而切实地讨论党的政策问题,是每个党员根据党内民主制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只有在党内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自我批评和巩固党的纪律;”[2](P105),此外苏联共产党章程还规定:“开展自我批评和自下而上的批评,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并努力加以克服,反对讲求表面成绩和满足于工作中的成就。压制批评是严重的错误行为。凡是压制批评、以歌功颂德来代替批评的人,都不能留在党的队伍里。”[2](P99)显然,从理论上说,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民主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生活俨然也是极具民主的。然而,这种局面仅仅是出现在列宁在世的时候,由于列宁个人具有民主素养和民主作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苏共党内的政治生活是富有民主的,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自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就任党的总书记,再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苏共垮台这近70年间,苏共党内民主制度已被破坏殆尽。苏共党内政治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民主,党内干群关系变得十分疏远,造成离心离德,是其垮台的主要原因。
首先,苏共改列宁所主张的党内选举制为党内任命制。列宁时期,除了在革命年代强调“极端集中制”、“战斗命令制”外,苏共主张在党内实行“工人民主制”。该制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党的一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是由选举产生,党员具有选举领导干部的权利,并且可以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罢免或撤换党的领导干部。列宁认为,党员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章程选举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员作为党内事务的主人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轻视和剥夺。因此,在列宁时期,党的章程中、党的历届党代会所通过的文件中都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都必须通过选举产生,党内选举制度必须予以严格实施。但是在列宁之后,本该由党员选举领导干部的民主权利被扼杀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不再真正由选举产生,而是流于选举的形式,实际上在党内实行任命制。可以说,选举制是民主的最基本制度,但是在苏共党内,选举已然成为自下而上的暗箱操作过程。从候选人的挑选、确定、以及任用,都是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自己一手包办。之后只是交由党的代表大会象征性的进行投票表决而已,此时党员代表毫无任何选择的余地。这样在选举制幌子下的党内任命制,党的公职人员已然不是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党的各级领导所任命,其职位的升降也不是党员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喜好。
其次,党的重大问题已不是由广大党员自由讨论来民主决定,而是由少数领导者拍板决定。列宁认为,党的重大问题在党的代表大会表决前,交由广大党员进行自由讨论,是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也是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在列宁看来,使每个组织和党员都能够独立地、自由地对党内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党内进行一定范围的争论,有利于汇聚党内多数党员的智慧、实现党的科学决策,并且,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但是在列宁之后的苏共党内,逐步实行思想专制,轻视党员自由批评与讨论的民主权利,领导和上级的指示便成为
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内事务显然不可能被全体党员自由地讨论,而是由少数领导者拍板决定,然后交由党的代表大会表决“一致通过”,党员不准提出任何异议,只能对其惟命是从。更有甚者,苏共党章中也不再作“党员可以保留个人意见”的规定,甚至,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都划到敌人的行列中去,随意地把党内争论上升到阶级斗争、敌我矛盾。其造成的后果是,人人自危,不再对党内事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就潜藏了致命的危机。
再者,苏共党内破坏了民主的公开性原则,党内生活充满着封闭性和神秘,普通党员的监督权利几乎彻底丧失。公开性是民主的一项基本原则,列宁曾着重指出:“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是可笑的。”[3](P132)列宁认为,除了保存必要的秘密组织之外,党内事务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早在苏共的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刚刚建立之际,列宁与孟什维克在建党问题上进行论战的过程中就曾呼吁:“多一些光,要让党知道一切。”[3](P131)可以说,列宁在世时,党内事务是公开透明的,党内民主生活也是正常的。党的领导机关的会议向普通党员公开,邀请普通党员来进行旁听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也要公布公开,即便是优缺点也要公布给广大党员,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但自斯大林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做法。在最为严重的时期,斯大林一度把共产党的政治变成了宫廷政治,个人崇拜盛行、党内充满了神秘性和封闭性。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虽然言语极为犀利地批评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独断专行的错误,但此后不久,他也听不得反对意见,搞个人独断专权,致使党内上一级的事务向下层隐瞒,在党的重大问题上也不向广大党员征询意见,反而封锁消息,扼杀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在党内大搞造神活动,至此,党员的知情权、监督权几乎彻底丧失。
最后,苏共粗暴地压制党内不同意见,大搞绝对权威,对犯过错误或发表过错误言论的党员进行打击报复。党内出现意见分歧是政党发展的正常现象。面对党内出现的意见分歧,列宁主张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民主表决,维护党内多数的权威,但是列宁并未强调绝对的权威。他在肯定党的领袖具有特定作用的同时,坚决反对党内搞个人崇拜和绝对权威。因而在当时俄共(布)的代表会议以及代表大会上,党员代表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自由的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进行自由批评,完全不必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在实际生活中,针对那些反对自己且有过错误言行的党员,列宁也从未采取过敌对的处理办法,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比如,布哈林、季维诺也夫等人都曾对列宁的主张表示过不同的意见,甚至一度措辞严厉地对列宁进行批评。季维诺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革命前还曾被列宁斥责为有“叛变行为”,但即便是如此,列宁也从未对其人身进行不当攻击和报复。但斯大林继任了党的总书记之后,搞个人独裁,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致使党内官僚主义成风。同时,为了压制不同意见,达到独断专制的目的,不断地在党内抓“反党集团”,用对待罪犯的手段来对待党内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4]苏共著名的领导人托洛茨基被定性为“托派”反党集团的头目,被开除出党,甚至被驱逐出国并在国外遭到暗杀。此外,季维诺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也同样被敌对的方法给消灭。
斯大林自当上党的总书记之后,他背离了列宁为苏联共产党所指定的路线和政策,在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即“苏联共产党模式”。但是,这种僵化的苏共建党模式,严重的吞噬了党内民主。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苏联共产党实行干部任命制和领袖终身制,这是苏联共产党建党模式最为典型的弊端。虽然,苏联共产党党章明文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由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权都牢牢掌握在党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手中。此外,苏联共产党对最高领袖的任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致使苏共党内干部队伍的老龄化极为严重。比如斯大林在党的总书记的位子上直到死去为止。可以说,干部任命制和领袖终身制的长期存在,湮没了党内选举制,使党内选举制流于形式,导致了党内民主的极度匮乏。
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苏共没有做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尤其是没有做到对最高权力和党的各级组织的一把手的监督,即便是有监督机构,也几乎是形同虚设。在党的各个组织里,普遍出现了“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普通
党员没有道理”的局面。早在列宁时期,列宁曾主张中央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是平行的、平等的关系,以便监察委员对党内权力的执行机构实行有效的监督。但是斯大林时期,苏共改变了这种平行关系,变成了中央委员会领导监察委员会的上下级关系,如此这般,监察委员会怎能做到对党内权力的执行机构即中央委员会的监督?不仅如此,党的领导干部由于手中掌握的权力,其身份也变得极为特殊,他们大权在握且不受监督,或者说,没人敢于对其进行监督。
在党内决策方面,苏共改变了列宁时期由党员自由讨论、民主决策的良好传统,形成了高度集权。虽然说,苏共党章明确规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一些列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广大党员的民主讨论,允许党员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但是自斯大林开始,苏共党内已不再允许党员有自由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权利。重大问题的讨论权和决策权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者说集中在各级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手中,致使出现了下级对上级、全党对中央的绝对服从,更有甚者,党内的重大问题全由党组织的一把手拍板决定,而其他人只有完全听从,毫无表示异议的权利。这种集权的建党体制,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完全被扼杀,加上党内的政治高压,使得党员不寒而栗、人人自危。党的决定在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代表会议召开之前早已被做出,不容得怀疑和讨论,然后只需要大家举手“一致通过”即可。可以说,在苏共党内,经常会出现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和“一致”通过的情景。即便是在党的个别问题上,苏共虽然也采取了向党员征询意见的民主方式,但大多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党员提出的意见一般都不会予以采纳,最后的决定还是凭着领导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喜好来做出,并且,至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党内决策者也不会向广大党员作明确的解释。这就导致了苏共的形象大大受损,逐步丧失了其威信,进而丧失了党员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其执政的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
至今,苏共亡党已有二十余年,这个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件愈是久远,我们愈是更能够清楚地、理性地去认识它。苏共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的缺失,最终导致党忘政息,其影响是深远的,其教训是深刻的。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发展党内民主,是其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同属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因此,我们要善于吸取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使党永葆其先进性,并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1]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0.
[2] 《党的学说教学参考资料: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1979.
[3] 列宁全集[M].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孙铭:《苏共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03(6).
(责任编辑 崔金路)
Analysis the collapse of CPSUbas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lidongm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
Inner-Party Democracy is the life of the Party,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lly strengthen the Partybuilding and mainta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arty. However, interest groups within the party avoid the developmentof Inner-Party Democracy, resulting in a serious lack of democracy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and the rigid mod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swallows the Inner-Party Democracy,all of which become the inducedfactors of collaps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Inner-Party Democracy ; the collapse of CPSU ;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D186
A
1004—1877(2014)01—0046—04
2013-04-26
李东明(1985-),男,河南辉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院关系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